-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1
- 3
- 1
- 1
- 4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玉洁 周炳江 等 《生态学杂志》 2021年40卷2期 501-51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2018年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威 王玉冰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0年44卷1期 33-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有待于在更广泛的区域开展研究.该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选择轻度、中度和重度灌丛化草地,通过群落调查,结合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观测,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艳琼 邓湘雯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6年27卷4期 1015-102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湖南省邵阳县轻度、中度(弃耕地)和重度石漠化的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植物样品以及0~15、15~30、30~ 45 cm 3个土层土壤,研究土壤、植被养分的分配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任涛 朱凡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年21卷4期 689-69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年龄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比率(Response ratio,RR)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在群落与种群2个水平上分析沙地灌丛“虫岛效应”的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任涛 《生态学杂志》 2014年33卷12期 3463-346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沙地灌丛“肥岛”和“虫岛”均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二者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草地灌丛化和流动沙地固定化均可促使沙地灌丛“肥岛”和“虫岛”的形成,并且灌丛“肥岛”与放牧管理间存在密切相关,而灌丛“虫岛”与灌丛林龄密切相关.沙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丽 董婷婷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年25卷8期 2167-217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度相关技术对欠雨年(2011年)和丰雨年(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降雨量年份,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日动态根据CO2吸收峰值的出现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峰型和双...
【关键词】 涡度相关;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碳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腊梅 张旭 等 《植物科学学报》 2019年37卷2期 144-15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201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态系统构成和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1)区域内共存在7类生态系统,即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和裸地,其中森林面积最大,其次是灌丛和农田,区域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晶月 王丽华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9年43卷4期 365-37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中国西南地区草地主要为暖性及热性草丛、灌草丛,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10,分析灌木植物盖度与草地碳库及其构成的关系对于准确评估尚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南方草地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将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41个代表性草地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柴曦 李英年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8年42卷1期 6-1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格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志良 赵文强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7期 2211-221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对增温(0.6~1.3℃)和植物去除的响应进行研究,以了解气候变暖和植被干扰对高寒灌丛生长季不同时期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在整个生长季节使去除/不去除植物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了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新全 《兽类学报》 2018年38卷4期 337-33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创建者夏武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回想起海北站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感慨万千,写此短文以表达我对夏先生的深切怀念.高瞻远瞩,壮志满酬青藏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分布着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明哲 申国珍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1期 1127-113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充分认识并掌握我国自然遗产地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代表性, 对正确评估自然遗产地的价值进而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群落调查数据、全球1 km2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 从植被垂直带谱的地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杨 徐文婷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105-11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家湘 徐文婷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31-4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取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宗强 唐志尧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1-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灌丛的生态适应范围极为广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极为常见的植被类型。近年来,由于退化植被的恢复及重建,中国灌丛植被的分布面积增长迅速,成为独具特色的植被类型。虽然灌丛植被分布广泛并且类型复杂多样,但它在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带中不占有显著地位;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凯文 陈路红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136-14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碳(C)、氮(N)、磷(P)在植物生长和各种生理调节机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云南灌丛生态系统C、N、P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生物量、土壤C、N、P含量与植物C、N、P含量的相互影响,该研究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在云南省云南杨梅(Myri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焱培 杨弦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14-2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密度分布和储量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养分循环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中国北方,灌丛生境水分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这为研究生态系统C、N、P密度与储量的分布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弦 郭焱培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22-3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建华 唐志尧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81-9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相比,自然或半自然的灌丛主要分布在养分贫瘠的地区,通常认为它们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外源氮输入可能会显著影响灌丛的土壤呼吸。迄今为止,人们对大气氮沉降对灌丛土壤呼吸的影响知之甚少。该文通过氮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立国 宋清海 等 《生态学杂志》 2017年36卷7期 1815-182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依托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通量站、西双版纳橡胶林通量站、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站和元江干热河谷通量站,利用设置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开路涡度相关系统的碳通量数据,配合常规气象观测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使用Michaelis-Menten方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路存 李长斌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62-7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灌丛面积增加引起的碳储量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为了揭示高寒灌丛的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该文对青海省不同样地8个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生态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芑丹 杨温馨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3期 348-35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灌丛化是干旱半干旱草原一种常见的全球性变化现象,由于野外土壤、灌丛和草本的蒸散耗水难于拆分的限制,关于灌丛化蒸散耗水效应的研究较少.该文将已有的二源模型应用于我国内蒙古灌丛化草原估算其蒸散发,并用波文比系统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研究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葛结林 熊高明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7年41卷1期 5-1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尺度上阐明其现存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方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该区域灌丛凋落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雨 赵传燕 等 《生态学杂志》 2017年36卷1期 11-2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金露梅灌丛是祁连山最具代表性的高寒落叶灌丛,其生长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重要影响.2015年生长季对其叶功能性状进行了观测,并利用地物光谱仪(ASD)对金露梅灌丛不同物候期的高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金露梅灌丛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健 吕一河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11期 3338-334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水分是“绿水”重要的储存,连接植被与水文系统的纽带.水源涵养功能是山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功能主要体现是生态系统将水分保持在系统内的过程和能力,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地形).通过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土壤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朝菊 曾源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3期 7858-78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全国30 m土地覆被数据集,分析了近20 a来西南地区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及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亚华 肖荣波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2期 7462-74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城市绿地土壤呼吸作用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强化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Rs)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揭示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为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和实现低碳排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以广州市海珠湖公园的疏林、灌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春田 唐建生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8期 2131-213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雨量器、滤膜法、CO2气体监测管法、标准试片对湘西洛塔不同生态系统降雨量、泥沙量、土壤CO2浓度、溶蚀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于灌丛生态系统,观测第一年高6.84 mm,第二年高218.08 mm,且时间趋向均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嵩 郑新军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1年35卷5期 471-47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揭示荒漠灌丛形态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认识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从形态和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出发,对生长在准噶尔荒漠东南部的岛状灌丛进行了形态学调查.依据Malthusian方程微分形式,根据异速生长理论,建立了冠幅与株高生长、灌丛表面积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有新 潘根兴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8期 1926-193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树木细根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选择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地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3种植被生态系统,比较分析不同深度(0~5 cm、5~10 cm和10~15 cm)土壤细根数量及其养分情况.结果表明:树木细根主要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景侠 蔡靖 等 《西北植物学报》 1999年19卷5期 37-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据统计,种子植物950种,隶属105科433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属9种,被子植物101科425属941种;木本植物372种,草本植物578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7种.资源植物丰富,分为药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