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2
- 1
- 2
- 1
- 1
- 17
- 7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石亚楠 李小龙 等 《现代畜牧兽医》 2023年1期 79-83页
【摘要】 牛流行热(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非接触性疾病.BEF发病率高,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阻碍了各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尚无针对BEF的有效治疗方法,检测和疫苗接种成为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文章对近年来国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志玲 陈茹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10年8期 174-1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LUXTM荧光PCR技术原理,以牛流行热病毒(BEFV)糖蛋白抗原G基因保守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荧光PCR扩增引物,建立BEFV LUXTM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荧光RT-PCR可特异检测牛流行热病毒R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勇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2年31卷2期 64-65页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有一定季节性,呈一定的周期性。以牛突然高热,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以及运动跛行为主要特征。多侵害3—5岁青壮年黄牛和奶牛。中兽医认为,牛流行热发病于夏秋之际,潮湿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浩斯巴雅尔 娜仁高娃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年4期 85-86页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且部分患病牛常因瘫痪而被淘汰,给奶牛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主要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牛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军召 王子明 等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1年32卷8期 47-47页
【摘要】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流泪、泡沫样鼻漏、呼吸迫促.产奶量急剧下降。虽多取良性经过.但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淘汰。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牛,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高热期血液及呼吸道分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辰香 高闪电 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年54卷10期 4320-4326页
【摘要】 旨在建立牛流行热病毒(BEFV)感染与疫苗免疫的抗体ELISA诊断方法.在证实BEFV GNS 截短体与BEFV感染血清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GNS 全长蛋白并以其作为包被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基于BEFV GNS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荣荣 汪祥斌 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44卷3期 382-390页
【摘要】 [目的]分析广东省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分离株JM 2020 与其他地区毒株的进化关系,阐明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中国乃至世界对牛流行热疾病的流行情况以及预防该疾病提供有用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福英 蔺国珍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07年34卷5期 843-8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包含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基因的质粒pMD-G中克隆G1抗原表位区基因,亚克隆进表达载体pPIC9K,构建重组载体pPIC9K-Gi,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通过G418压力和PCR法筛选阳性重组酵母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福英 蔺国珍 等 《微生物学报》 2007年47卷3期 498-50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从包含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基因的质粒pMD-G中克隆G1抗原表位区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G1.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以IPTG进行诱导,并确定了最佳表达条件的IFTG浓度为0.1mmo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忠欣 孙培录 等 《军事医学》 2019年43卷2期 116-121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 以狂犬病病毒(RABV)弱毒株SAD株为载体,构建表达牛流行热病毒(BEFV)G蛋白的重组病毒SAD-BG.方法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将BEFV的G蛋白基因ORF插入到SAD株基因组的伪基因区,获得感染性克隆,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明成 《养殖与饲料》 2020年6期 90-91页
【摘要】 牛流行热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病牛典型症状是体温突然升高、呼吸困难、流眼泪、跛行等.虽然本病病程较短,一般经过2~3d就可恢复正常,但是发病迅猛,能够在牛群中迅速传播,可以明显降低奶牛的产奶量,给牛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阮谦 刘应华 等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0年40卷11期 71-74页
【摘要】 鉴于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对养牛行业的危害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高效、快速、精准的优点,本研究针对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G基因建立荧光定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闪电 王积栋 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年49卷10期 2223-2231页
【摘要】 旨在解析我国牛流行热病毒(BEFV)分离株HN1/2012的基因组特征,为阐明我国BEFV毒株的演化规律提供数据.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BEFV毒株的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以RT-PCR扩增11段相互部分重叠的DNA片段,克隆至pG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志 郑福英 等 《中国畜牧兽医》 2015年42卷9期 2246-2253页
【摘要】 为探索可用来开发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针对BEFV糖蛋白(G)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基因片段,PCR产物经Xho Ⅰ和NdeⅠ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承球 周庆丰 等 《动物医学进展》 2014年35卷2期 55-57页
【摘要】 根据NCBI上公布的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的RT-PCR引物,以牛流行热疫苗为模板,建立了牛流行热的RT-PCR检测方法,经扩增得到大小799 bp的片段.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能扩增出含量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佩莉 杨宏军 等 《动物医学进展》 2012年33卷10期 1-5页
【摘要】 为了解牛流行热病毒(BEFV)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特点,从临床病料中获得山东流行株牛流行热病毒的G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参考GenBank中牛流行热病毒的G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扩增G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海云 严斯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06年33卷1期 47-49页
【摘要】 作者将牛流行热的诊断技术归结为7个方面,即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电子显微镜检查、动物接种试验、细胞培养传代试验、血清微量中和试验;从建立防疫制度、隔离病畜、接种疫苗、消灭昆虫媒介、定期清洁消毒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根据不同病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红 李媛 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2年24卷6期 449-452页
【摘要】 对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并攻毒后,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灭活苗免疫后,牛的CD4+显著升高,可能与参与辅助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有关,攻毒后,γδT细胞均显著上升,免疫组在攻毒后3周仍保持在相当的高水平,IL-2R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彦昊 付兢锋 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5年47卷3期 264-270页
【摘要】 为建立并比较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IBRV gB基因和gE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用于检测IBRV的TB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和纳米(Nano)PCR方法的特异性引物,利用本实验构建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秀英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5年6期 131-132页
【摘要】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致死率并不高.患上该病会使牛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表现,通常经过治疗后会有明显的好转,但如果出现病情反复或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对牛的生命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养殖人员要以预防为主,采取科学的喂养方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詹文辉 王燕玲 等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46卷1期 56-57页
【摘要】 牛流行热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根据临床症状和表现形式,分为呼吸型、运动型和消化型.据调查,近几年牛流行热在闽北地区普遍发生,即使通过疫苗免疫也有零星散发.该病临床上以发热、呼吸急促、目赤流泪、口中流涎、鼻流泡沫状黏液为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如雯 黄涛 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23年54卷11期 4745-4753页
【摘要】 旨在建立一种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特异、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试验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梅芳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25卷9期 105-106页
【摘要】 奶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导致的,是一种影响奶牛产奶量及牛奶营养成分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控制奶牛流行热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产生较好保护作用,但接种后会导致牛奶营养价值降低.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接种疫苗后对奶牛造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红妹 陶立 等 《广西畜牧兽医》 2023年39卷5期 213-215页
【摘要】 牛流行热又叫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特点是发病快、突然高热,同时伴有流泪、流涎、流鼻汁、呼吸困难和跛行等[1].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等自然界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的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俊梅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43卷10期 109-110页
【摘要】 目的:为了解和研究青海省门源县阴田乡的牛流行热流行与分布,并依据牛流行热地方流行情况提出有效的牛流行热综合防控措施。方法:本文选取2016~2021年青海省门源县养牛场采集的牛血清病例1 200份。所有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牛流行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华 司荣军 等 《中国奶牛》 2012年9期 60-61页
【摘要】 奶牛流行热又称“奶牛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及公牛精液品质,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对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用药以及预防措施作一介绍,为防治奶牛流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军义 《中兽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10-11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是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由于临床症状与感冒相似,民间兽医称这为"牛流感",又因四肢僵硬,走路肢跛,当地群众称"撮腿瘟"或"软脚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庆虎 陈弘 等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年1期 1-3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东祥 《中兽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25-26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病是牛流行热病毒引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呈良性经过.主要症状为高热,流泪,少部分有泡沫性流诞,鼻流浓涕,呼吸促迫,病牛跛行和运动不便,大部分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俗称为三日热或暂时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传禄 孔繁琪 《养殖技术顾问》 2010年10期 123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促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本病的大部分病牛经2~3天即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军义 《畜牧兽医杂志》 2010年29卷2期 127-128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是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由于临床症状与感冒相似,民间兽医称之为"牛流感",又因四肢僵硬,走路跛行,当地群众称"撮腿瘟"或"软脚病".该病发病率高虽然死亡率低,但因大群发病,应引起养殖户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占荣 石志荣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年7期 50-51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是由弹状病毒属牛流行热病毒所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在夏秋季阴湿多雨季节或干旱燥热气候下最易流行,不同年龄、性别的黄牛、犏牛、牦牛易感染,其中黄牛最易感染,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在1%以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年31卷10期 785-789页
【摘要】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裂谷热病毒(RVFV)、戊型肝炎病毒(HEV)、狂犬病毒(R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及口蹄疫病毒(FMOV)5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多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上述5种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磨考诗 李秀良 等 《广西畜牧兽医》 2009年25卷3期 166-167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俗称牛暂时热,也有叫牛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突然高热,体温40℃~42℃,呼吸迫促,消化器官和四肢关节发生机能障碍.据笔者了解,近几年南宁市一些奶牛场相继发生牛流行热,此病虽然死亡率较低,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封亚田 《今日畜牧兽医》 2009年6期 57-58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亦称"暂时热"、"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气喘,间有瘫痪,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高峰时检查,在肺、脾和淋巴的单个细胞中、白细胞中有该病毒抗原存在的特异荧光.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蓓蕾 孟日增 等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2年25卷2期 206-208页ISTICCSCDCABP
【摘要】 目的 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B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IBRV gB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西岐 《河南畜牧兽医》 2004年25卷12期 26-27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又叫暂时热、三日热,俗称"撮脚瘟"、"僵硬热"等.该病是由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一旦发生,传播极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科学防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东宇 张丽鸿 等 《中国奶牛》 2016年9期 24-26页
【摘要】 为调查牛流行热病在西藏地区牦牛群体中的流行情况,本试验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对2015年采自西藏地区的206份犊牦牛、成年牦牛血清进行牛流行热抗体检测。结果显示,49份血清呈牛流行热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23.8%(49/206),其中成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晓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年4期 48-49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以前简称牛流行性感冒,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突发高热、流泪、流涎、流鼻漏、呼吸促迫,四肢关节障碍及精神抑郁为特征.本病病程短,常为良性经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元伟 屈志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年2期 49-50页
【摘要】 <篇首> 牛流行热以前简称牛流行性感冒,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突发高热、流泪、流涎、流鼻漏、呼吸促迫,四肢关节障碍及精神抑郁为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金海 丁伯良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年18卷1期 43-45页
【摘要】 牛暂时热是一种发生于热带与温带地区牛的急性、免疫病理性病毒病,包括蚊、蠓在内的多种昆虫参与了该病的传播。本文就BEF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防制、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做了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摘要】 <篇首>为进一步落实《军队健康教育方案》,指导部队开展健康教育,本刊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特开辟“卫生板报”专栏,其内容将根据季节及部队训练情况,着重介绍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训练伤的防治知识,旨在时疫到来之前,及时给大家提个醒,以便及早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成果】 1000520221 甘肃 S858.23 S854.43 基础研究 兽用药品制造 2010年
【成果简介】 国内用于牛流行热病毒(bovineephemeralfevervirus,BEFV)抗体检测的标准方法是微量中和试验,该方法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内进行,不能在基层推广应用,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