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33
- 45
- 4
- 1
- 59
- 24
- 3
- 2
- 1
- 175
- 58
- 28
- 23
- 1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闵金恒 叶远行 等 《生态科学》 2025年44卷3期 152-160页ISTICPKUCSCD
【摘要】 湖滨带植物群落是拦截、净化陆源污染物的重要屏障,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反映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择了洱海北岸稻蒜轮作区、西岸露地蔬菜区和东岸面山区的湖滨带,研究湖滨带内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浮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恒 张丹 等 《生态科学》 2024年43卷2期 78-8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河湖岸带是拦截净化氮磷等陆源污染物进入河湖水体的最后屏障,河湖岸带草本植物的稳定性影响着其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能力,研究河湖岸带草本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性,可为河湖岸带草本植物群落恢复和构建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中国河湖岸带草本植物地上部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婷婷 刘文耀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5期 6265-62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作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附生植物区系的重要组分,兼性附生植物是一类既能附生于树皮,又能根植于土壤的特殊植物类群,是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基质上的生态型.研究兼性附生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变化,有助于了解兼性附生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与养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滨 赵永军 等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6期 1628-163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研究能量和碳、氮、磷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各种生态系统过程(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参与者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分析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C:N:P化学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统贵 陈步峰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0年34卷1期 58-6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型优势乔木叶片C、N、P化学讣量特征.结果显示,所有研究个体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434-537、6.8-23.0和0.56-2.10 mg·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振兴 《绿色科技》 2011年7期 195-196页
【摘要】 指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概念、历史,并总结了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锋 段昌群 等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12卷6期 94-98页
【摘要】 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外海北部水域为蓝藻富集区.调查研究了蓝藻生物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对区域原水(不过滤)和净水(过滤了藻类)中N和P含量的变化也进行了监测.目的是研究蓝藻季节性消长对水体N和P含量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两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路 冯宇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4年48卷1期 92-10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灰胡杨(Populus pruinosa)是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的关键种,研究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性的变异格局,对科学认识荒漠河岸林养分循环规律、植被健康状况及物种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地下水埋深(GWD)梯度下灰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曲锐 左振君 等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4期 150-16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生态位作为解决群落如何构建、物种如何共存的探索,从其最初定性描述物种在生境中的空间分割,到反映物种在群落中功能上的分异,再到从多维空间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的定量分析,生态位理论逐渐发展.然而,在非随机过程影响下物种生态位的大小,尤其是在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雪 许德浩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期 858-8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且是西北荒漠地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分析异质性荒漠生境(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石质沙地、洪积砾石坡地和盐碱滩地)对沙冬青叶、茎、根、花和种子生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成琳 郭巧生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8期 8326-833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半寄生药用植物沙氏鹿茸草各器官、寄主白花檵木各器官以及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异速生长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土-沙氏鹿茸草-寄主植物"连续体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连续体中养分流动规律、沙氏鹿茸草及其寄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震凯 张贻荣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7期 7725-773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桔红 陈文 等 《广西植物》 2024年44卷8期 1469-148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资源分配与养分策略是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吸收利用策略以及与入侵性的关系,该研究以 2 种菊科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为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盛洲 龙主多杰 等 《生态科学》 2024年43卷3期 135-143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为研究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保护区内 4 种植被类型:白刺地(Nitraria tangutorum)V1、柽柳地(Tamarix chinensis)V2、盐爪爪地(Kalidium f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月凤 韦建华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2期 5367-537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5 种退化程度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洁 戴小华 《生态科学》 2024年43卷6期 129-13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研究不同干扰强度下植物叶的功能响应,能帮助我们理解植物与环境关系,进一步明确植物在变化的环境下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生境的青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随干扰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蓉 王韦韦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9期 3709-37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究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碳(C)、氮(N)、磷(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随土层深度变化的特征,于2011年4月在福建省三明市金丝湾森林公园陈大林业采育场内测定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五个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巴格登 王文栋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1期 8749-87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森林植被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是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探究植物的生长状况及生态适应性的关键.阿尔泰山天然林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泰加林,在区域水汽、养分循环和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喀纳斯天然林30种乔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才广 朱亮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0期 4226-424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究北部湾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于 2021 年 3 月—4 月采集分析了北部湾沿岸 9 个渔港的 79 种鱼类(382 尾)碳(C)、氮(N)、磷(P)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C、N、P 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33.87%—5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洋洋 王谢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1期 4734-474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泥石流滩地不同景观类型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泥石流滩脆弱生态系统的物种营建机制与植被生态修复具重要意义.选择泥石流滩地设置撂荒耕地、荒滩地、无水溪沟和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鹏 周成旭 《生态科学》 2023年42卷4期 248-257页ISTICPKUCSCD
【摘要】 总结关于元素化学计量的文献基础上,回顾了化学计量的起源和发展,从不同层面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阐述了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态化学计量模型,同时介绍了氮磷化学计量学在海洋微藻增养殖中的应用,分析了常用培养基配方中氮和磷的组成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宇 应瑶琳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23年43卷3期 474-48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优势树种灰胡杨为研究对象,分析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沿地下水埋深梯度(GWD)的变异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灰胡杨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灰胡杨叶性状和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李进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22年42卷8期 1384-139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豆科植物是荒漠等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先锋物种,也是生态系统中有效氮的主要来源.为了明确荒漠豆科植物与生境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荒漠豆科植物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镰荚黄芪(Astrag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明明 庄伟伟 《植物研究》 2022年42卷1期 138-15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深入了解荒漠短命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境土壤因子与植物生存策略的关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假狼紫草(Nonea caspica)、琉苞菊(Hya-lea pu...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钰 殷春雨 等 《生态科学》 2022年41卷4期 16-24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为深入了解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西南高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中的差异,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于2010年—2016年的夏季(6—9月)调查了36个湖泊的沉水植物.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的碳(C)含量显著高于平原湖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盘礼东 李瑞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1期 4428-44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雨露 张灿浩 等 《生态科学》 2022年41卷4期 164-170页ISTICPKUCSCD
【摘要】 木兰科植物是常用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研究其叶片碳(C)氮(N)磷(P)计量比和N、P养分重吸收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在人工林中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木兰科6个树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和2019年11月至翌年1月分别采集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森 卜嘉玮 等 《草地学报》 2023年31卷6期 1780-1787页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养分释放或固持的重要调节者.本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以藏羊放牧强度控制实验为平台(对照(CK,0),轻度放牧(LG,2 sheep·hm-2),中度放牧(MG,4 sheep·hm-2),重度放牧(HG,6 sh...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浩 张燕 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年41卷1期 160-168页
【摘要】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雯琳 邱晓杰 等 《草业科学》 2023年40卷8期 1988-1999页
【摘要】 通过在内蒙古草地开展模拟全球气候变化的试验,测定分析土壤 0-10、10-20 cm总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AP)的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究非生长季增温和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雪莲 朱俊义 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4卷4期 21-28页
【摘要】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根 岳翰林 等 《草业科学》 2023年40卷1期 71-78页
【摘要】 探究不同修复措施短期内对高原高速公路边坡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以有效指导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了比较3种高速公路边坡修复措施(自然恢复、补播草种+覆土处理、草皮回铺)的效果,测定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3种边坡修复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关胜超 朱俊义 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4卷8期 48-55页
【摘要】 为了解哈泥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沼泽土壤C、N、P的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选取三种不同植被类型(森林、灌丛和草丛)沼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0~30 cm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深层之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巧燕 陈昕 等 《草原与草坪》 2023年43卷3期 62-68页
【摘要】 [目的]从小尺度的斑块状栖息地角度出发分析高原鼠兔干扰及不同干扰强度对植被覆盖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含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小型食草动物对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测定高原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云 李玉强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10期 4213-422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随之变迁,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生产力下降等是生态脆弱区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化学计量学作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强调从生态系统能量与元素平衡角度,揭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京涛 李安琦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10期 3805-38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不同水盐条件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及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柽柳、杠柳、酸枣3种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的生长季(5-10月)每月定期采集叶片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聪 胡刚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13期 5300-530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当前有关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喀斯特区,而在喀斯特区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广西澄江喀斯特典型湿地中的7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沉水植物地上部分及底泥的碳(C)、氮(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逸飞 许瑶瑶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21期 8654-866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收集全球803种木本植物叶片硅(Si)、钙(Ca)数据,研究不同木本植物生活型(常绿植物以及落叶植物、针叶植物以及阔叶植物)叶片Si、Ca元素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纬度、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全球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思梦 周扬 等 《植物研究》 2021年41卷5期 760-77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立地变化与龄组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各龄组柏木叶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养分分配格局有重要意义.为确定立地和龄组对柏木人工林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柏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70个标准地进行立地分类,采集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珂 厉萌萌 等 《生态科学》 2021年40卷5期 195-205页ISTICPKUCSCD
【摘要】 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文献计量方法,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0—2019年发表的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文献进行探究,以期明确该领域研究变化特征与趋势,为进一步把握发展方向和创新研究方法提供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明辉 谢婷婷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9期 3072-308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消落期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1833)及其实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于2018年7月对忠县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3个水淹处理(DS、MS、SS)池杉幼林不同组分(枝条、叶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才 李玉杰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24期 9234-92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苔藓结皮是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重要地表覆被物,但其在土壤养分累积和元素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以我国贵州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花江大峡谷两岸不同等级石漠化生境下的苔藓结皮及其覆被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苔藓结皮覆被对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冬 张剑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11期 3804-38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区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水分梯度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及生态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对敦煌阳关不同水分梯度芦苇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雨鉴 王克勤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21期 7648-76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滇中亚高山区域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质,通过测定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含量,掌握该区域典型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显示:(1)5种森林类型C、N、P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各林型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湾湾 许艺馨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20年40卷4期 676-68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N添加(0和5 g·m-2·a-1)野外试验,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二者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书齐 许全 等 《植物研究》 2020年40卷2期 224-23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海岸带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海南岛沿岸12个市(县)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的木麻黄和周边沙滩上的藤本植物厚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木麻黄与厚藤叶片中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强 安婉丽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9期 3085-30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阐明酸雨对早、晚稻叶片不同时期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设置对照(Control,CK)、pH4.5、pH3.5酸雨处理,对福州沿江稻田早、晚稻叶片不同时期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健 种玉洁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11期 3698-37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再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华绍贵 杨邵 等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39卷4期 33-40页
【摘要】 C、N、P元素的循环过程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濒危物种大别山五针松细根C、N、P与土壤C、N、P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通过对大别山五针松林区3种不同生境(人工林,半天然林,天然林)细根和土壤取样,测定并分析细根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健 张丹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5期 5527-55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明确植物和微生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内稳态特性,对反映生物随恢复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恢复5年、10年、20年、30年和45年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