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9
- 10
- 8
- 3
- 1
- 1
- 2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翁美岚 李展鹏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31卷3期 20-2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睑缘切开重睑术与传统切开重睑术的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分别检索Cochrane、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收集有关睑缘切口与传统切口重睑术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文婷 肖文超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31卷2期 38-4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究眼轮匝肌折叠缩短联合睑袋去除术、眼轮匝肌切除术、睑缘间切开术治疗老年性睑内翻的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的380例老年性睑内翻患者资料,其中127例行眼轮匝肌折叠缩短联合睑袋去除术为折叠缩短组,127例行眼轮匝肌切除术为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艳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29卷23期 31-3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联合睑板楔形切除术(Hotz法)治疗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上睑瘢痕性睑内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Hotz法,观察组行睑缘切开皮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 刘晖 《中国美容医学》 2021年30卷1期 4-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灰线切开联合睑板前筋膜填充术和Hotz术矫正瘢痕性上睑内翻合并倒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72例瘢痕性上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6)、常规组(n=36).常规组采用Hotz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灰线...
【关键词】 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灰线切开联合睑板前筋膜填充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芳 李文博 等 《国际眼科杂志》 2021年21卷9期 1649-165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和单纯Hotz法治疗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7/2019-07在我院接受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的患者60例84眼,试验组32例42眼采用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
【关键词】 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Hotz法;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玉婷 解佳璐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18年27卷8期 42-4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睑缘切口内固定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门诊收治的行双眼重睑手术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睑缘切口内固定法重睑成形术,共42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法,共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洁 王廉 等 《眼科》 2011年20卷5期 349-35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眼轮匝肌折叠联合眼袋手术治疗老年性睑内翻的疗效.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2年2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市普仁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性睑内翻患者148例(190眼).方法分别采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联合眼袋去除术(51例...
【关键词】 老年性睑内翻/外科学;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眼轮匝肌切除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君慧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17卷3期 270-271页ISTIC
【摘要】 目的 比较皮肤轮匝肌切除法与睑缘间切开法矫正老年性下睑内翻的疗效.方法 38例(51只眼)和31例(38只眼)分别用皮肤轮匝肌切除法和睑缘间切开法矫正老年性下睑内翻,观察两种方法手术后近期、远期倒睫复发情况.结果 皮肤轮匝肌切除法长期疗效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丽煊 胡海芳 等 《黑龙江医学》 2014年7期 828-828,829页
【摘要】 目的:探讨睑缘灰线切开联合缝线压管术对复发性上睑内翻倒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05~2012-09间因术后复发性上睑内翻倒睫而来我科就诊的患者(共5例6只眼),均行睑缘灰线切开联合缝线压管术治疗矫正。结果随访1~3年,所有患者术后倒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祁俊 浦若英 等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31卷3期 232,234页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改良式切开重睑术的诊治体会.方法:对73例重睑患者采用改良式重睑成形术,观察其效果.结果:改良式重睑成形术中71例术后疗效较好,2例术后3周重睑消失,后再次手术成功.结论:改良式切开重睑术有于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静 《中国医学创新》 2011年08卷21期 39-40页CA
【摘要】 目的 探究睑缘切开术并去细胞真皮植入疗法治疗复杂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采用睑缘切开术并去细胞真皮植入疗法治疗的56例复杂睑内翻患者(共60只眼睑)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手术后于3、6、9个月分别进行随访,随访主要观察睑缘位置和眼睑形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敏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08卷30期 51-5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睑缘间切开术、单纯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与眼轮匝肌重叠缩短术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效果.方法 76例(83只眼)分别采用睑缘间切开术、单纯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与眼轮匝肌重叠缩短术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观察三种手术方法术...
【关键词】 下睑内翻;睑缘间切开术;单纯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永洁 龙剑虹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6年27卷5期 282-28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睑板前眼轮匝肌及脂肪筋膜组织切除对防治重睑成形术后臃肿的作用.方法 在传统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基础上,去除全部睑板前脂肪筋膜组织及大部分眼轮匝肌,仅保留睑缘部分1 mm左右的眼轮匝肌.结果 对105例单睑患者,采用该方法行重睑成形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伟 李明月 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6年16卷5期 347-349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骨膜的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额瓣在修复下睑全层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例患者行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检查保障安全切缘.据缺损大小设计额瓣,额瓣切取时皮瓣的远端和下端切开至颅骨,上端则切至骨膜并保留皮瓣上缘1 cm的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军 《口腔医学》 2014年5期 392-39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小切口在颧眶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方法和疗效评估。方法28例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睑缘下切口、眼外眦外侧切口联合颞部发际线内切口切开复位,并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创口Ⅰ期愈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且功能和外形恢复满意。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美珍 汪玉川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6期 527-529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睑缘灰线切开法破坏睫毛毛囊术治疗双行睫及乱生睫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65只眼)双行睫和乱生睫患者,施行眼睑睑缘灰线切开法烧灼毛囊根部,无阻力拔出破坏的睫毛,以治疗双行睫及乱生睫,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9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元升 李泽宜 等 《国际眼科杂志》 2012年12卷1期 190-191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0引言老年性下睑内翻是一种退行性改变,表现为眼睑各层组织松弛,眼睑缺乏足够的牵张力,睑缘向内翻转,睫毛或皮肤接触摩擦角膜等眼表组织,出现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上皮脱落,血管翳形成,严重可引发角膜溃疡,视力受损.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占魁 祁向峰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21卷2期 225-226页ISTICCA
【摘要】 重睑术是美容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其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理线法、缝扎法和切开法[1].前两种因不能切除皮肤,对于上睑皮肤松弛者往往不适用,切开法原则上适合所有重睑受术者,但闭眼时切口线不规整或有轻微瘢痕需较长时间修复,往往令求美者不甚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远琨 黄蓉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21卷7期 1130-113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重睑术后并发症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针对重睑术后常见几类并发症,采用上睑缘切口切除多余松弛皮肤、眶隔脂肪、眼轮匝肌、松解上睑皮下瘢痕粘连、缝合睑缘切口后再联合上睑连续埋线的方式重睑成形.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修复重睑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牛金城 郭振国 等 《山东医药》 2011年51卷22期 94-9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头皮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眶-颧复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皮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眶-颧复合骨折21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10个月,21例患者面型满意,张口功能恢复正常,无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闻可 黄金龙 等 《现代医学》 2010年38卷6期 644-646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沿睑缘切口设计的Y-V内眦赘皮矫正及同期切开重睑术的方法.方法:本组收集2006年10月至2009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62例患者,均诊断为单睑并内眦赘皮.采用沿睑缘切口的Y-V内眦赘皮矫正及同期切开重睑术.结果:术后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风卓 王庆俭 《中国美容医学》 2009年18卷8期 1183-1184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自然重睑的形成是由于上睑提肌腱膜纤维附着在睑缘上方5~6mm处脸皮肤下.当睁眼时,由于上睑提肌收缩,上睑皮肤形成皱襞而称重睑.尊循这一解剖事实,如能符合这一机理所形成的双重睑,则应达到相应术后效果.我们根据这一机理,将适当高度的眼轮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旺祥 丰章坤 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年19卷2期 125-127页ISTIC
【摘要】 目的:寻求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减小面部遗留瘢痕的方法.方法:对51例患者采用改良式眶下进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对以往眶下缘切口从睑缘改为骨性眶下缘位置即在患者下睑缘下1 cm处,相当于眼轮匝肌下方眼袋的位置作同眼轮匝肌方向一致的弧形切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光平 林强 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7年18卷6期 465-466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重睑成形术是眼部美容手术中最常见的手术之一[1].东方人的先天重睑约60%,据统计,在这类人群中约25%有手术愿望[2].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效果持久、可靠,但闭眼时,有一线状瘢痕.随着人们对美容意识的增强,要求行重睑成形术者逐渐增多.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太颖 冯国平 等 《中国美容医学》 2006年15卷6期 648-650,中插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经下睑缘和口内联合切口骨膜下面中部提升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解剖基础.方法:采用下睑袋切除术的手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下层次常规完成下睑松弛皮肤切除术后,于眶缘下2~3mm切开骨膜,通过口内切口在梨状孔下缘水平切开骨膜,共同完成颧骨和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辉 《中国医刊》 2001年36卷1期 24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切开法重睑术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中、老年多合并有皮肤松弛、眶隔及眼轮匝肌退变,这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自1989年以来,对中老年行切开法重睑术300例,现将几点体会报告如下:1 术前设计受术者平卧于手术床,双眼略向下注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清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年23卷12期 1423-1424页
【摘要】 目的:应用横一字形切口并结合眼袋切口矫正内眦赘皮及重睑成形术,观察重睑形态及内眦赘皮矫正后瘢痕增生情况.方法:设计连接新内眦点与原内眦点及下睑缘切口标记线,呈横一字形切口,皮下分离并松解错位异构的眼轮匝肌,折叠缝合内眦韧带,同时常规行切开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07卷26期 201-202页
【摘要】 <篇首> 重睑成形术是使眼睛更美、更便于表达感情的美容外科手术.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美容手术日渐广泛地开展起来.睁眼向前平视时,在上睑缘上方出现与睑缘大致平行的皮肤皱壁,称为重睑(双眼皮),如无上述皮肤皱壁出现,称为单睑(单眼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波 范连荣 等 《继续医学教育》 2001年15卷1期 63-64页
【摘要】 <篇首>外睑腺炎、睑缘炎是眼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常用红霉素软膏等治疗,效果不佳。前 者常需手术切开排脓;后者多反复不愈,给患者学习、工作带来不便。自1998年起,我们试 用 “百多邦”软膏治疗外睑腺炎48例(48只眼),睑缘炎32例(5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