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9
- 31
- 12
- 12
- 49
- 45
- 14
- 9
- 8
- 78
- 16
- 13
- 12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春梅 梁生康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年13卷5期 657-66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典型甲藻赤潮生物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原甲藻(Prococentrum marinu...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悠 俞志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5年29卷4期 665-67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该文综述了海洋有害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型生物是天然水体中具有调节藻类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潜在因子,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并具有宿主的专一性,是一种非常有潜质的赤潮调控因子.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引入赤潮生物的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敏冬 白希尧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年10卷5期 626-63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强电场电离H2O、O2方法,在分子层次上加工成高浓度OH·溶液,喷洒在有赤潮生物的海面上,当海水的羟基比值浓度达到0.68 mg/L时,致死洛氏角刺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29种赤潮生物效率达到99.89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秀贤 俞志明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165-116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粘土为主要成分,通过添加A、B两组分制备出能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设计了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该体系对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强壮前沟藻 (Amphidinium cartera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晓霞 张波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2年13卷11期 1468-147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3因子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SiO2浓度、Al3+/SiO2摩尔比及pH对PSAS(聚硅酸硫酸铝)制备的影响,研究了PSAS对不同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并与传统无机絮凝剂AS(硫酸铝)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SAS絮凝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涛 陈省平 等 《高技术通讯》 2005年15卷6期 106-110页
【摘要】 赤潮是我国近海主要的多发性海洋生态灾害,加强赤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对于赤潮预报与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水色遥感监测技术、赤潮生物光学检测技术及赤潮生物生物学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玲 洪爱华 等 《中国环境科学》 2002年22卷3期 207-209页
【摘要】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ZT能缓慢释放铜离子对海洋原甲藻有去除作用,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除藻能力,并减轻了直接投放硫酸铜造成局部铜离子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加入铁盐增效剂可提高除藻剂的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想 尹平河 等 《中国环境科学》 2001年21卷1期 15-17页
【摘要】 模拟研究了海带、洋栖菜、甲壳素、壳聚糖等生物载体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后对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生物载体投放到水体后,载体缓慢释放出铜离子而杀灭赤潮藻,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杀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海带不仅适用于生物吸附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铜,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玲 尹平河 等 《环境科学》 2001年22卷4期 42-45页
【摘要】 为了探讨海洋赤潮生物原甲藻及其藻壁多糖的重金属富集机理,用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活藻体和甲醛杀死的藻体分别进行重金属离子Cu+、Pb2+、Ni“、Zn2+、Ag+、Cd2+的生物吸附实验.重金属生物吸附动力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才学 龚玉艳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7期 1763-177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09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和11月(秋)分别对湛江港湾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对该海域潜在赤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湾海域潜在赤潮生物共有126种,其中硅藻门26属85种,占潜在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楠生 崔宗梅 等 《海洋与湖沼》 2021年52卷2期 402-417页
【摘要】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并详细描述了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茅华 许海 等 《生态科学》 2007年26卷5期 432-436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实验材料,采用f/2培养基,设置了2个盐度梯度(25和30),4个温度梯度(15°C、20°C、25°C和30°C),3个光照梯度(29.3 μE·m-2·S-1、78.12μ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伟华 殷克东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17卷5期 887-89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喜春 刘洁生 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6年14卷1期 81-8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合成毒素是赤潮藻类的一个常见特征,已知能够产生毒素的微藻有70多种.作为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压制或清除其它藻类竞争者的一种反应,在群落演替、种间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藻毒素生物合成机理依然知之甚少,相关基因的研究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良民 黄小平 等 《生态科学》 2003年22卷3期 252-25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分析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分布、主要赤潮生物种类、环境状况及赤潮发生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大连湾、长江口、舟山海域、杭州湾、厦门湾、柘林湾、大鹏湾、珠江口等为赤潮多发区.引发赤潮的因素较多,它与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天凌 苏建强 《水生生物学报》 2003年27卷3期 291-29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篇首> 赤潮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种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使海水变色并造成危害的现象.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强改变了沿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加了海水中营养盐的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天久 陈菊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156-116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14%,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0%以上,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辜小莲 齐雨藻 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年10卷4期 335-33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1998年至2000年在广东省大亚湾海域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有8种原甲藻(Prorocentrum):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海洋原甲藻(P. micans)、三角棘原甲藻(P. tri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洪亮 张继民 《激光生物学报》 2014年6期 566-571页ISTICCA
【摘要】 本文将海洋生态灾害定义为局部海域一种或少数几种海洋生物数量过度增多引起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包括赤潮、绿潮、水母旺发和外来种入侵等,根据相关研究及调查资料,探讨了北海区赤潮、绿潮、水母、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灾害发生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北海区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剑宁 裘炯良 等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6年29卷6期 358-36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国际航行船舶载自境外压舱水中携带的浮游水生生物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口岸的52艘国际航行船舶作为监测对象,进行压舱水一般性指标监测,以及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种类鉴定,浮游动物种类鉴定、个体密度计算等,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宝红 谢尔艺 等 《福建水产》 2015年37卷3期 241-249页
【摘要】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静 陈长平 等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年3期 372-387页
【摘要】 2010年4、5及10月,在长江口南部及其邻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分别进行拖网和水样采集,获得浮游植物样品180个,进行硅藻种类组成与数量分析.3个航次分别鉴定出硅藻43属134种、37属126种及45属155种;3个航次共有的属有29个,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朝晖 陈菊芳 等 《海洋环境科学》 2010年29卷6期 920-922,934页
【摘要】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船舶运输成为海洋生物生态入侵的重要途径.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船舶压舱水生态入侵状况、危害以及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对外来有害赤潮藻类的入侵进行了深入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江 卢慧明 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年27卷2期 199-204页
【摘要】 研究龙须菜粗提物对锥状斯氏藻细胞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龙须菜粗提物与锥状斯氏藻共培养时,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周期以及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P<0.05),且受抑制程度随龙须菜粗提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P<0.0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姗楠 何培民 《水产学报》 2006年30卷4期 554-561页
【摘要】 <篇首>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也称为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HAB's).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天凌 田蕴 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45卷z2期 150-157页
【摘要】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小丽 高亚辉 等 《台湾海峡》 2003年22卷3期 369-376页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赤潮藻对桡足类摄食、产卵及孵化的影响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一般认为,海洋桡足类对赤潮藻存在着潜在的调控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赤潮藻反过来对桡足类的生长、发育、产卵等生理状态也存在着负面影响.文中提出在今后赤潮研究中,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金森 郑天凌 等 《海洋科学》 2002年26卷12期 57-60,67页
【摘要】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海洋杆菌属细菌 S7 ( Bacillus megaterium) 和 S10 (B. halmapulus) 对赤潮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的细胞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刚 席宇 等 《环境科学研究》 2002年15卷5期 43-46页
【摘要】 最近10 a来,新的溶藻细菌的不断分离和发现,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也为水华和赤潮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笔者概述了溶藻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溶藻细菌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上的研究趋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宇峰 叶央芳 《江苏环境科技》 2000年13卷4期 35-36页
【摘要】 综述了赤潮异弯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可能的毒害机理和应用微生物控制此类赤潮的可行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新 周艳艳 等 《微生物学报》 2010年50卷3期 291-29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海洋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食物环的提出被深入认识和充分肯定.本文概述了海洋细菌在微食物环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及微食物环的研究进展,海洋细菌在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海洋细菌的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了藻际环境特性和藻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虹 王博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年14卷10期 1801-180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近年来,赤潮在我国的发生呈增加的趋势,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过去研究赤潮发生的机理主要集中在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仅凭借营养盐等环境因素并不能解释大部分赤潮现象,藻际微生物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跟踪观测了2010年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建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6年12期 36页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教师在中学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开展webquest实验成为可能.本文就"赤湖"这一内容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萍 导师:李瑞香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07年
【摘要】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使东海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大面积赤潮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养殖业等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到人类自身健康。针对东海赤潮发生的特点,本文利用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进行的4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黄旭光 导师:王大志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硕士) 2006年
【摘要】 东海原甲藻(P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是中国近海两种重要的有害赤潮生物,常形成大规模的赤潮,已对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养殖业和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庄丽 导师:屈良鹄 陈月琴 中山大学 生物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硕士) 2000年
【摘要】 该研究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近年来引发中国海域赤潮的甲藻锥状斯氏藻、 铜绿微囊藻、 叉甲藻及水华颤藻等赤潮生物的18S rDNA或rDNA ITS区或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并通过Internet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相关的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恩业 王丹 等 《生态科学》 2023年42卷6期 63-73页ISTICPKUCSCD
【摘要】 近二十年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在我国东海频繁引发赤潮,并已成为该海域的主要赤潮原因种之一.为研究该赤潮藻种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基于 2019 年 5 月浙江沿海赤潮发生区生态浮标和海洋台站的环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邦平 张昊飞 等 《生态科学》 2017年36卷6期 161-164页ISTICPKUCSCD
【摘要】 分析1981—2011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数以及与El Ni?o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的赤潮发生以2000年为界可划分为2个阶段,1981—2000年为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赤潮年均8次,赤潮生物种数年均4种,总体处于发生频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朝晖 林朗聪 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年32卷1期 109-114页ISTICPKUCA
【摘要】 旋沟藻(Cochlodinium Schütt)是目前世界上扩展最为迅速的赤潮生物,2009年10月底广东珠海海域发生的旋沟藻赤潮标志着该藻赤潮已经向我国沿海扩展.旋沟藻属于甲藻门裸甲藻科,能形成链状群体,具有光能自养型和吞噬营养两种营养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娟 刘洁生 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9年30卷3期 339-342页ISTICPKUCA
【摘要】 考查了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阳离子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和絮凝沉降作用,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相同用量的条件下,改性黏土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文 江天久 等 《生态科学》 2008年27卷6期 457-462页ISTICPKUCSCD
【摘要】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是我国南方沿海主要的鱼毒性赤潮生物,近年来由该藻形成的赤成已造成多起近岸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了弄清该藻毒素的基本成分特征, 本文研究了室内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锋 尹平河 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6年27卷1期 129-133页ISTICPKUCA
【摘要】 研究了四烷铵络合碘和聚维酮碘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四烷铵络合碘对球形棕囊藻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当起始藻细胞密度为1.5×106/mL时,低于15mg/L的四烷铵络合碘溶液对球形棕囊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5mg/L的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舒阳 刘振乾 等 《生态科学》 2006年25卷2期 124-12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研究了凤眼莲浸出液对赤潮藻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浸出液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凤眼莲鲜重表示.结果显示,在浸出液浓度大于2 g·L-1时,活体凤眼莲浸出液和干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浸出液浓度达到8 g·L-1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岳松 许梓荣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15卷1期 116-11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是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钠化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钠化膨润土>钠化膨润土.有机膨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洁生 张珩 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年12卷5期 440-4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了特丁基三嗪(tertbutyl triazine)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特丁基三嗪能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其中96 h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有效浓度为0.2 mg 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建军 陈纪新 等 《中国公共卫生》 2004年20卷9期 1127-112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赤潮(Red Tide)也称有害藻华(HAB),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致使某些单细胞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生态现象.海洋中HAB藻类的爆发性增殖并通过食物链转化,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洪爱华 尹平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177-118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了碘伏和异噻唑啉酮除藻剂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碘伏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mg*L-1,异噻唑啉酮最低有效浓度为0.30mg*L-1.当两者复配时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它们的杀藻能力.碘伏与异噻唑啉酮浓度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西华 俞志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169-117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本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材料,通过粘土颗粒的表面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对粘土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常见于我国沿海的有害赤潮生物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目标生物,研究了有机粘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金辉 黄秀清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065-106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2000~2002年连续3年的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本文分析近年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15~25℃和1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珩 杨维东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14卷7期 1173-117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海洋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 ST strain)为材料,研究了ClO2对不同起始藻密度的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ClO2对球形棕囊藻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藻密度为2.35×109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