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51
- 17
- 3
- 59
- 19
- 14
- 11
- 7
- 112
- 59
- 19
- 12
- 1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孟凡栋 汪诗平 等 《广西植物》 2014年2期 269-275,2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综述了近五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和高寒草地的变化趋势,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水、热过程及其诱导的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产生显著的影响。主要过程包括:气候变化对气候带、植被带、植物、植物群落、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格央 《西藏科技》 2006年4期 50-51页
【摘要】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研究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石油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森林砍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也使青藏高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青 付雪婷 等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04年25卷2期 92-94,封四页CA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气候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青藏高原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寻找青藏高原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利弊,得出青藏高原气候总的说有很多不利影响,但在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气候却很适宜人的生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并建议久居高原者可以通过一定的养生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光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3期 83-85页
【摘要】 为了适应西部开发和青藏铁路西进,本文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青藏高原气候与高原(山)病情况做了概述,以了解高原(山)病的地域流行学,掌握高原各地区的气候等特点,对高原医学研究和高原(山)病防治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生梅 杨路遥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7期 3353-33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高海拔牧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青藏高原跨经纬度带开展草地植物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计算采样地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气候因子的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躲萍 姚斌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8期 4046-40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波文比(β)表征陆面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能反映土壤、植被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平衡和分配过程,是植被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基于全球尺度双源遥感蒸散发模型ARTS(air-relative-humidity-ba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金霞 赵文武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14期 6934-69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碳储量丰富,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碳汇"功能.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参数.因此,进行青藏高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该地区植被碳储量预测及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和高原绿色发展提供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丽媛 神祥金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5期 2115-212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本沼泽分布区,该地区草本沼泽对于东亚生态安全及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植被NPP.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驭丹 李帅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4期 1671-16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着广泛而深远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地物种的物候及分布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猪毛蒿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势物种和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物种,青藏高原东缘是其重要的分布区域之一,然而其物候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们尚不清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子谦 徐增让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8期 3317-332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军邦 欧阳熙煌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2期 10119-101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叠加食草野生动物和人类需求驱使家畜牧食的放牧草地碳循环是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土壤耦合系统吸收、储存和释放碳的过程.食草动物通过牧食、踩踏和粪尿归还等途径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但其发挥促进碳吸收和增加碳汇的正效应还是促进碳释放的负效应,仍然存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彦强 张亮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18期 8196-82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濒危物种灭绝趋势明显增加.保护青藏高原地区濒危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乔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了青藏高原代表性的14个珍稀濒危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进行了建模和丰富度分析,并对适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源 葛碧妍 等 《生态学报》 2024年44卷22期 10001-1001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放牧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发生了复杂、深刻且剧烈的变化.青藏高原放牧地复合生态系统面积约占全国此类生态系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它对气候变化极度敏感,同时又是少数民族牧民的主要聚居区.因此,该生态系...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牧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倚浩 阎建忠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6期 2180-21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是中国湿地分布最多的区域,其独特的高寒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梳理了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基于此,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湿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主导不同类型湿地变化的气候因素有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亮 刘丽男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期 744-7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近几十年中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处于变暖变湿过程之中,植被生长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BRT)定量分析了1982—2015年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程浩 龙主多杰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4期 10345-103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预测紫堇属植物的潜在适生区有利于认识气候变化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制定紫堇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紫堇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对1910个紫堇属植物分布点和22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娟娟 信忠保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1期 4515-452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永久冻土逐渐退化,并增加了季节性冻土的面积,但对冻融侵蚀时空变化还缺乏系统的认识.通过权重法对年冻融日循环天数、日冻融相变水量、植被覆盖度、年均降雨量、坡度和坡向 6 个冻融侵蚀因子进行赋权,分析青藏高原 200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屈卓然 李小雁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21期 8816-882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木本植物扩张或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然而木本植物在青藏高原扩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局地地表温度(LST)如何影响尚不清楚.基于MODIS 土地覆盖产品识别出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的空间分布,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子滢 李周园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22期 8941-89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秋生 温璐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22期 8985-89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甚至导致物种灭绝.为了解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旗舰种和濒危种-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的潜在分布区影响,收集了316个藏羚羊实际点位分布数据和70个文献点位分布数据与温度季节性变化(B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凯丽 熊雄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22年46卷12期 1788-179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文章研究对比了青海湖水位上升后形成的新生湖滨带与主湖区在不同季节的水环境特征差异.结果显示,在测定的14个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浊度和电导率等指标在湖滨带与主湖区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而pH、总氮、溶解氧饱和度、水温、溶解氧浓度、溶解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神祥金 张佳琦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18期 6259-62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逐句MODIS NDVI数据和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沼泽湿地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生长季多年平均NDVI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沼泽植被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贤 朱求安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9期 3060-30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温室气体.湿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排放的甲烷占所有天然甲烷排放源的70%,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24.8%.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占...
【关键词】 青藏高原;甲烷;TRIPLEX-GHG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秀美 范宝伟 等 《地球科学》 2022年47卷6期 2275-2286页
【摘要】 通过对达则错沉积岩心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和碳氮比(C/N)的分析,结合岩心浮游生物记录、营养盐记录以及温度和降水记录,探讨了过去一千年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δ13C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以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戴黎聪 柯浔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期 486-4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2006-2015年青海海北站10年生物量及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生物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上,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单峰变化曲线,8月为其峰值点,为(3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戴黎聪 郭小伟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4期 5241-52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2008-2016年青海海北站9年净初级生产力及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小嵩草草甸和高寒金露梅灌丛两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动态,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及其不同土层深度根系周转值特征.结果 表明:(1)年际尺度上,小嵩草草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柳 阎建忠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0期 3655-36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增温幅度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种植适宜性模型的一些研究表明,该地区足够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了适宜耕种土地的面积,为农牧民的开垦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对农牧民是否开垦以及开垦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卓嘎 陈思蓉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9期 3208-32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兵 孔维华 等 《生态科学》 2018年37卷3期 96-106页ISTICPKUCSCD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胁迫下,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的脆弱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生态环境本底特征(高寒、冻融侵蚀、盐渍化、水力侵蚀强烈)的基础上, 引入了极端气候事件因子(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人类活动干扰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聂秀青 熊丰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8期 6664-66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其草本层.为了探究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草本层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灌丛生态系统的49个高寒灌丛样地的草本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特征及其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云飞 洪苗苗 等 《生态科学》 2018年37卷5期 25-32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壤层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探讨其与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C、N含量变异性较大,表层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海玲 樊江文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1期 3755-37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上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杰 蒋显锋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7年37卷7期 1404-141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巨伞钟报春 (Primula florindae) 是报春花属(Primula)的一种二型花柱植物,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种.该研究于巨伞钟报春自然种群在色季拉山的分布下限(3 100 m)至上限(林线4 350 m)沿海拔梯度设立5个远离人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秀美 侯居峙 等 《湖泊科学》 2021年33卷4期 1276-1288页
【摘要】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厘清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制定社会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目前的研究手段如现场观测和围隔实验等可以很好地揭示湖泊生态系统在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演替和变化过程,但是不能提供历史时期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祝景彬 贺慧丹 等 《草业科学》 2021年38卷2期 221-230页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逐渐升高,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南麓高寒灌丛生长季(5月-9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林 扎西央宗 等 《西藏科技》 2021年11期 9-13页
【摘要】 研究湖泊变化能明晰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文章选取多庆错为研究对象,基于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和国产高分系列等多源遥感资料,提取获得多庆错2018-2020年共36期每月湖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奕忻 吴宁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7期 1615-162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文化发展、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芦晓明 梁尔源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5期 1367-137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灌木往往分布在树线以上或以北的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是把传统上以乔木为主的树轮研究扩展至森林分布界限以外的唯一选择.尽管灌木具有以上研究潜力,迄今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的灌木种类仅有30种左右.介绍了灌木年轮研究方法,综述了过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宁 王晓春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2期 3742-37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区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于川西米亚罗林区分别在高、中、低海拔选取3个采样点,共采集132棵岷江冷杉年轮样芯,建立了最长达170a(1842-2011年)3个海拔高度的差值年表.岷江冷杉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 2006年26卷9期 3066-30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的分布区、物候期,繁殖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于2003~2005年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元合 朴世龙 《植物生态学报》 2006年30卷1期 1-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 2005年25卷11期 3061-306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天祥 石培礼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2年26卷6期 668-67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2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这一垂直分异规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秀美 范宝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32卷2期 239-244页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中西部湖泊达则错和阿翁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岩芯中GDGTs、长链不饱和烯酮与叶蜡化合物单体氢同位素等生物分子标志物获得过去2000 a以来青藏高原中西部定量的温度与降水同位素记录,以期探讨晚全新世以来不同时段青藏高原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同琳静 刘洋洋 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年37卷5期 226-234页
【摘要】 本研究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草地净植被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结合实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计算了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卓玛拉姆 普布扎西 等 《西藏科技》 2018年3期 55-58页
【摘要】 利用安多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大风、日照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除1997年出现一次低值外,整体气温呈微微上升趋势;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分别出现极端最高值和最低值;大风天气明显,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蓓 余南阳 等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8年35卷2期 83-86页
【摘要】 <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规范>(TB10068-2000)中规定"内燃机车通过隧道后15 min内,氮氧化物(换算成NO2)浓度小于10 mg/m3".此规定对于平原地区是适用的.然而青藏铁路建于高海拔地区,低气压、低氧、低温等严酷的自然条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强 陈伟 等 《地球科学进展》 2008年23卷5期 448-456页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鹿化煜 王先彦 等 《第四纪研究》 2007年27卷2期 230-241页
【摘要】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庆虎 蒋志刚 等 《草业科学》 2007年24卷5期 20-26页
【摘要】 导致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因子很多,主要有气候、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等.在气候因素中以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为主,短期内气候的变化不会成为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与草地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野生动物因素中主要以植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