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7
- 1
- 16
- 1
- 1
- 1
- 1
- 6
- 6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徐英杰 李林美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8卷2期 49-52页
【摘要】 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知识体系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在继承《内经》狂病理论的基础上各所发挥,提出了新的见解.刘完素论狂病以火热立论,主张以辛苦寒治之,退热散郁;张从正则明确指出病位在阳明胃,运用汗吐下法治疗,还进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屈宏德 李应存 等 《光明中医》 2025年40卷6期 1084-1087页
【摘要】 敦煌出土的《张仲景五脏论》现有5 种写本,其中敦煌P.2115 卷子保存最为完善,记载了大量的药对和单味药的功用主治,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应用价值.李应存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名中医.李教授将《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鸣 张琦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29卷9期 1412-1415页ISTICCSCDCA
【摘要】 湿邪、瘴气、疠气是中医病因理论中三种外感邪气.湿邪属六淫之一,理论发源最早,瘴气、疠气是后世医家在六淫之外另立的特殊邪气.现代中医外感病因分为六淫和疠气两类,瘴气往往被归属于疠气,但在历史源流中,瘴气是瘟疫病因从六淫说向疠气说发展的中介.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雪 张玮 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47卷5期 213-215页
【摘要】 张仲景临证重视顾护脾胃,创建中法原为虚劳所设,常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建中兼调阴阳,大建中汤则主治虚劳土衰而寒象明显者,既可建中又有温阳之力.李东垣继承并发展了建中思想,把握"脾气宜升""脾喜燥恶湿"特点,创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及升阳除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芬耀 李根有 《西北植物学报》 2010年30卷2期 420-42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苍南县的紫金牛属一新变型--黄果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 f.xanthocarpa F.Y.Zhang et G.Y.Li),该新变型果实为黄色,而原变型为鲜红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霖 江丰 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36卷5期 321-323页ISTICCA
【摘要】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张伯礼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从辨证思维及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问答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文科 柴山周乃 等 《天津中医药》 2016年33卷8期 449-452页ISTICCA
【摘要】 张伯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具有独到见解.主要介绍张伯礼教授临床用药心得,突出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药(两味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与队药(两味以上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的使用,同时论述相关病理病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立双 康立源 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4卷2期 65-68页ISTICCA
【摘要】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若不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进行治疗,还将进一步变生它疾,危害患者健康.笔者有幸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研师从张伯礼教授,在门诊跟诊期间留心观察,思考张伯礼老师治疗眩晕经验,根据个人理解试总结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敏 江丰 等 《天津中医药》 2015年32卷9期 513-516页ISTICCA
【摘要】 脑中风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张伯礼教授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为认可的疗效,文章从辨证特色、病机认识、遣方用药、预防调护等方面总结了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立双 江丰 等 《天津中医药》 2015年32卷7期 385-387页ISTICCA
【摘要】 脉痹是临床上的顽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张伯礼教授认为脉痹其病变部位在血脉,痰瘀互结蕴生浊毒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清热解表、泄浊祛瘀,并当分期辨证,随证加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飞 杜武勋 等 《天津中医药》 2015年32卷5期 257-259页ISTICCA
【摘要】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痰瘀互结型眩晕时单纯祛痰一法往往难以奏效,张伯礼教授对痰瘀互结型眩晕的治疗见解独到,他认为痰瘀互结型眩晕的发病与“痰湿”之邪关系密切,是湿邪弥漫致血行“瘀滞”的状态引发眩晕发作,在祛除痰湿的同时往往兼以活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昊天 张保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263-265页ISTIC
【摘要】 [目的]搜集、整理有关金代医家张元素的生平信息,以修正医学界对其生平考证认识上的讹误。[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并认真研读相关医学文献、地方志,对张元素生卒年份、生活背景、社会关系、生平逸事等内容进行考证。[结果]张元素为易州五廻县军士村人,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席丽红 张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6卷8期 208-21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阐述并发扬张力教授的学术理念,丰富中医理论的现代运用.方法:将经典古籍中关于疾病外治的记载与张力教授的学术理念相融汇,并与张力教授团队的临床探索相联系.结果:张力教授“中医有创外治”的临床理念实施效果显著.结论: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医学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启忠 柳茜 等 《草业学报》 2016年25卷1期 240-253页
【摘要】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在对汉代苜蓿引入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非一 许红 等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3期 58-63页
【摘要】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以他们的学术思想广负盛名。文章通过分析总结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金元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以了解四位医家、四大流派对于失眠症的不同解读、学说创新以及为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玉婷 严道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165-167页
【摘要】 《医法征验录》是专论脉舌诊法的清代著作,原为李文庭所著,后经王名声阐释整理而成今日所见版本。书中下卷77幅舌图中有63幅引自清·张登所著《伤寒舌鉴》,每幅图后的论述既有张登《伤寒舌鉴》的内容,又有李文庭、王名声的补充。书中舌诊的内容颇具特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晓玲 鲍艳举 等 《中医杂志》 2024年65卷8期 862-865页ISTICPKUCSCD
【摘要】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也民 杨新栎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8期 3919-392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所治证属本虚标实、上热下寒,其组方结构由甘温补中、升阳散郁、寒凉泻火三部分形成.研究发现李东垣治阴火之法与其如出一辙.故文章通过对阴火的内涵及治法原则、麻黄升麻汤方义及与李东垣治阴火代表方关联性等内容的讨论,认为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婧 刘刚 等 《河南中医》 2024年44卷11期 1679-1682页ISTIC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著作《脾胃论》,通过梳理其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之方发现:首先,仲景之《伤寒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李杲等北方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李杲承金元医学创新之风,运用易水学派脏腑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建材 叶灵兰 等 《河南中医》 2023年43卷7期 1019-1022页ISTIC
【摘要】 李传芬教授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情志不畅密切相关.柴胡桂枝汤既作用于肌肤腠理,调和营卫,祛邪扶正,又作用于半表半里,和解少阳之枢机,畅达情志,并且气血同调,痰饮兼治,契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体虚受风""枢机不利"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筱 吴杨鹏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年31卷10期 4054-40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腰痛并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张俐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从肝、脾、肾和督脉论治,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特点,应用活血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文胜 李飞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年30卷8期 2799-280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张俐教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先后留学工作于美、德两国,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及独特的现代化临床视角,善于根据疾病的病理病机特点,设立专方,临证加减,具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文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纪浩 张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6期 1875-187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张俐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3年,擅长治疗颈椎病、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张俐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医造诣,力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主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张俐教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俊峰 董鹏琳 等 《河南中医》 2019年39卷4期 524-526页ISTIC
【摘要】 张立群老师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以及世居高原的云南人体质特点, 认为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以阳虚血瘀证多见, 在辨证论治时, 应当遵循以下几点:①谨守病机, 精准辨证;②既病防传, 未病先防;③分清主次, 抓主要矛盾;④注重阳虚与气血的关系;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炳恒 孙华 等 《河南中医》 2017年37卷3期 400-403页ISTIC
【摘要】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鹏 《河南中医》 2016年36卷9期 1518-1519页ISTIC
【摘要】 翟青云对《景岳全书》中阴阳互根理论体会尤精,深明“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其旨,擅用左归饮、右归饮、桂附地黄汤加减来治疗各类疾病,认为“治虚必先培根本”.翟青云出身贫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万凤 屈会化 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8卷4期 18-20页ISTICCSCDCA
【摘要】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外文期刊】 Qijing,Xia ; Chunying,Hao ; 等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Resources》 2021年6卷12期 3515-3516页
【关键词】 C.X.Li & X.Y.Yuan;Pinaceae;Pinus densiflora var. zhangwuensis S.J.Zhan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