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0
- 8
- 2
- 1
- 1
- 1
- 2
- 2
- 2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高鹏琳 桂丽卿 等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年14卷4期 233-238页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痰浊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痰浊和瘀血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而产生,2者之间有其相关性和独立性.气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潮祖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30卷3期 10-11页ISTIC
【摘要】 从阴阳五行的实质、内涵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并强调五脏六腑与经脉作为固定的组织结构与气血津液精五种流通的物质基础的关系,明确中医辨治疾病时当从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流动的基础物质两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提出了"五经五纬是中医辨证纲领"的观点以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晨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年13卷9期 85-85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笔者运用气络理论治疗黧黑斑,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气络的概念气络绝非现代医学的微循环系统,亦非单纯的神经网络、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等.其空间位点是在脉外,与血络相伴,同属络脉[1].气络中充满的是气与津.气指的是卫气,卫行脉外,卫气是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进文 石巧荣 等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24卷3期 21-23页ISTICCA
【摘要】 从认识论角度指出可兴奋细胞所引起的生命现象是显著和易于被观察到的,认为肝藏与肝脏应在概念上严格区分,肝藏在解剖形态上的一个特点是"如木甲拆",符合平滑肌系统的结构特点;人体气、血、津液等的运行均在以平滑肌为结构主体的管道中进行,平滑肌的活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闯 杜廷海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25卷2期 20-21页
【摘要】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将中医经穴理论与体外反搏结合,集运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穴位刺激、经络感传作用为一体的全息综合治疗,通过心电反馈,产生与心脏跳动相一致,对穴位行有效刺激和机械舒缩,与人体中的经络循行和气血津液循行产生全息共振达到疏通气血、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永源 贺松其 《甘肃中医》 2003年16卷5期 61-64页ISTIC
【摘要】 <篇首> 痰浊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危害甚广的致病因素.痰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皆具有随气运行而流动不居的特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迎霞 孙宏新 《光明中医》 2016年31卷21期 3091-3092页
【摘要】 肿瘤在中医学上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中医认为无论是瘤还是积聚都是由于气血津液结聚变化而成。而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活动的动力,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病理基础,且精、血、津液都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所以气的变化贯穿于肿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秀娟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年11卷5期 688-689页
【摘要】 <篇首>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南方潮湿多雨地方较多见.宝坻区地处华北京津平原地区,但近10年来不断有恙虫病散发病例,至于是气象环境因素异常,全球变暖,有利于恙虫病传染媒介螨虫的活动,成为本地疫源,还是近年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娴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4年10期 14-15页
【摘要】 <篇首>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只有"血"而没有"血液"这个词.因为中医认为,血与液是两种作用不同的物质.关于"液",后文将有专题介绍,本文主要谈"血".其实,中医所说的血,与西医说的"血液",基本上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指脉管中流动着的红色液体.因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庆胜 权东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20卷2期 4-7页
【摘要】 外感热病是一切发热性外感疾病的总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气可分为表气和里气,而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即在病理情况下)则可分别表现为表证和里证.表气不和即为表证,而里证则是里气受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受到影响和实质损害)所致.表里除其病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