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8
- 3
- 2
- 18
- 2
- 1
- 9
- 6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杨晓东 罗艾滢 等 《广西植物》 2017年37卷2期 211-219,20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漓江上游毛竹林面积大,是我国毛竹最南端产区.该研究针对当地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模拟降水使土壤水分变化,共设立了5个毛竹水分处理小区(CK.对照;A.无降水+覆膜;B.降水5 mm+覆膜;C.降水10 mm+覆膜;D.降水20 mm+覆膜),...
【中文期刊】 赵平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4期 1164-117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冠层气孔导度决定森林的蒸腾效率,它对驱动水汽移动的水汽应力的响应受树木水力结构的影响,并随水汽压亏缺上升和水力导度下降而降低,维持水势在最低阈值之上,避免出现水力灾变,调控冠层蒸腾.由于叶形和树冠结构的特点,部分脱耦联反映了湿润地区阔叶林冠...
【中文期刊】 潘学军 张文娥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0年30卷5期 955-961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4份2生年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为试材,通过塑料大棚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胁迫下野生葡萄幼苗的外观形态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探讨其抗旱性及其抗旱机理.结果表明;(1)4份野生葡萄的抗旱性存在明显差异,以葛藟葡萄'小七孔-3'的抗旱性最...
【中文期刊】 孙景宽 张文辉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08年28卷9期 1868-1874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沙枣和孩儿拳头2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对4个梯度土壤干旱胁迫条件对沙枣和孩儿拳头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I)干旱胁迫造成了两物种体内水分的严重亏缺,重度胁迫(6.4%~8.0%)下,两物种自然饱和亏为对照的3~...
【中文期刊】 阳园燕 郭安红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17卷1期 65-70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建立了根系吸水模型和根源ABA参与作物气孔调控过程相耦合的气孔导度模型,该模型在根源信号ABA的产生项中考虑了根系吸水影响函数和根系密度分布函数.利用该耦合模型模拟大田状况下根源ABA参与玉米气孔行为调控过程,结果表明,由于充分考虑了根区土...
【中文期刊】 王力 邵明安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05年25卷7期 1279-1286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详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了子午岭(富县)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植被状况,发现天然林地水分亏缺不严重,只在浅层形成了轻度亏缺,并在雨季后能得到及时的恢复;同时这种亏缺并没有影响到天然植被的发育与演替.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则亏缺明显,深层亏缺尤...
【中文期刊】 王维 蔡一霞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5年29卷5期 819-828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两个茎秆贮藏物质利用效率不同的水稻(Oryza sativa)杂交组合(‘汕优63'和‘Pc311/早献党')为材料,进行土壤水分亏缺处理(Water-deficit),以水层灌溉为对照(Well-watered),研究水分亏缺对水稻茎贮...
【中文期刊】 段宝利 尹春英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年11卷1期 115-122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水分亏缺是制约树木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植物通过形态、生理以及分子水平来适应水分亏缺.渗透调节使植物在低水势下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是植物忍耐水分亏缺的重要生理机制.干旱胁迫下,植物形态结构变化有利于水分吸收和传导,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生...
【中文期刊】 赵丽英 邓西平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15卷3期 523-526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总结了作物在水分亏缺下产生补偿效应的类型、机制及条件.补偿效应类型可分为生长补偿、生理生化补偿、代谢及产量补偿等;从渗透调节、脱水保护等方面对补偿效应的生化及分子机制作了探讨,并阐明了作物产生补偿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