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8
- 2
- 15
- 1
- 1
- 1
- 8
- 3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郑进 第六届兰茂论坛暨2019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2019年
【摘要】 已经在前几届"兰茂论坛"上提出了"滇南医学"的概念,同时也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阐释,得到了大家的基本认同,如何围绕"滇南医学"开展研究,再次提出几点意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永刚 大湄公河民族医药发展论坛暨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 2011年
【摘要】 从上古开始,炎黄子孙对大地恩赋的草木,就情有独钟,发现他们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神农氏尝百药,成就了举世无双的经典《神农本草经》,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历尽干辛万苦采集、收集、整理的草本宝典,层出不穷,美不胜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关桢 周欢 《中医杂志》 2004年45卷8期 572-573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何首乌有生、熟之分.制何首乌功具补肝肾,益精血,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带下;生何首乌有润肠通便、解毒之功.我们根据浙江中医学院马莲湘教授治痒经验及<滇南本草>谓何首乌治"疮疥顽癣,皮肤瘙痒"之记载,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若俊 苏艳 等 《中医药导报》 2011年17卷7期 8-10页ISTIC
【摘要】 <篇首>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滇南地区特产药品及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1],系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深入民间,采集药草,为民治病,同时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历经20余年编写的,这也是云南历史上第一部价值最大、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亚芬 孙元龙 等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年18卷3期 271,254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莱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性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1],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在<日华子本草>中记为萝卜子.<日用本草>认为莱菔子具有治黄疸的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品良 何跃 《河北中医》 2004年26卷12期 923-924页ISTIC
【摘要】 <篇首> 香砂六君子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等8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将方中人参改用北沙参,取其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其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势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4年8期 80页
【摘要】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妇幼皆知,而《续西游记》可能世人知之不祥.医籍《滇南本草》早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而小说《续西游记》,则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100余年.这位集医学与文学于一身的前贤,就是云南杨林学者兰茂.兰茂(1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莉 鞠萍 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05卷16期 52-53页
【摘要】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语出《妇人明理论》,是语影响颇钜.许多医学著作中皆有转载论述.如《本草纲目 》云:“按妇人明理论: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其功大类同当归、地黄、川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益群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18卷3期 29页
【摘要】 <篇首> 中医学认为,枇杷果味甘酸、性凉,具有清肺、润肺、宁嗽、止咳、和胃、止渴、下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可治咳嗽、吐血、燥热等症.据<滇南本草>记载:"枇杷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迟永泉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460-460页
【摘要】 中医治病,在药物上的运用,乃从单方发展而来。由于许多单方具有便、廉、验的特点,所以为劳动人民广泛掌握运用,在防病治病中起了很大作用,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和《滇南本草》中,就都收载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单方验方,既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