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24
- 119
- 42
- 7
- 6
- 6
- 11
- 11
- 11
- 9
- 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元宣 茹清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年34卷10期 893-898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收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AFLD常见中医证型,初步探讨MAFL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生辰运气的关系.方法:共收集MAFLD患者 200 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出生时间、身高、...
【中文期刊】 陈艳琼 《黑龙江医药》 2024年37卷6期 1419-1422页 CA
【摘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我院进行MHD治疗的1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将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
【中文期刊】 秦雅洁 周惠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36卷4期 624-627页
【摘要】 《金匮要略》的妇人病三篇开创了妇人病专篇的先河,为后世的中医妇科学打下了基础.通过归纳发现,仲景针对妇人病以治血为主,重视调和肝脾为其治血特色之一,一方面清肝热、散肝寒、疏肝气,另一方面利脾湿、温中焦、助运化,肝脾同调、木土相宜的思想体现在...
【中文期刊】 田茂平 王阿贞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2卷14期 1-4页
【摘要】 该文主要探究痰与郁在神经性耳鸣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及文献,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从痰、郁角度阐述神经性耳鸣的病因病机特点及辨治特色,认为神经性耳鸣的发病核心是痰、郁,可因痰致鸣,亦可因郁...
【中文期刊】 宋佳 邵昌明 等 《新疆中医药》 2024年42卷3期 118-120页
【摘要】 基于情志因素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主要发展模式: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情志活动致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把人与社会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医从七情角度分析情志因...
【中文期刊】 全雅丽 雷书浚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36卷8期 1505-1508页
【摘要】 肝癌是当今世界中西医共有的一大难题,病情复杂,预后不佳.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角度,探究脾胃与肝癌的内在联系,认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中轴失健,土败中虚,正不敌邪和中轴不运,土雍木郁.治疗原则应以补中气,扶正气;运中气,疏木气为要.基于《...
【中文期刊】 毛国章 卓立甬 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48卷5期 288-292页
【摘要】 运用中西医理论基于"肝-肠"轴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机制,认为"肝-肠"轴失衡可能是IBS-D发病潜在机制.中医认为,肝与肠的联系主要依赖于脾,肝脾关系主要包括调节气机、统摄血液、调节情志等方面,"肝-肠"轴紊乱的核心在于...
【中文期刊】 王翔宇 孔庆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7期 74-77页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腹水在西医看来成因复杂,是慢性肝病中后期的标志.治疗上多采用抗病毒、利尿剂、补充白蛋白的方法,虽见效快,但在效果及成本方面存在问题.在中医看来,乙肝肝硬化腹水当属"鼓胀"范畴,病邪多在肝脾,患者多见水...
【中文期刊】 肖炜 王欣鑫 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48卷6期 13-17页
【摘要】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三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存在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肠道屏障损伤,有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础.中医学认为,三者"共病"是以浊毒困脾为病机,存在湿、痰、浊、毒、瘀等证候要素,治疗以健脾化浊解...
【中文期刊】 毛奕懿 张淑文 等 《天津中医药》 2023年40卷4期 427-430页 ISTICCA
【摘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是柴胡剂六方之一.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运用此方关键在于把握"肝热脾寒"病机,在临床中将其运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取得显著疗效.文章介绍临床上如何从"肝热脾寒"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经验,并结合医案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