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6
- 12
- 2
- 38
- 12
- 5
- 4
- 2
- 19
- 14
- 13
- 12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秋菊 王冬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11卷3期 241-243页ISTIC
【摘要】 <篇首> 1958年世界上首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多年的历程,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在材料、绝缘性能、形态、固定方式、起搏部位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上由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有着到位容易,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等优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芳 张建军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20卷2期 151-152页ISTIC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 例;年龄在 75.6 ±23.8(54~92) 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42卷5期 44-47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宿燕岗 巩雪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年25卷4期 298-302页ISTIC
【摘要】 目的 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汉秀 黄慧敏 等 《医疗装备》 2019年32卷2期 129-130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电极连接方式对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接受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选择连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起搏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4期 301-303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荣炎 吴桥 等 《安徽医学》 2013年34卷12期 1816-1818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的定位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将64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组)与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组),记录植入时间、曝光时间、Q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傅春江 石伟彬 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12卷3期 197-200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文松海 李腾龙 等 《重庆医学》 2012年41卷34期 3639-3641页MEDLINE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索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进行起搏的可行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将7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Ⅰ类或Ⅱa 类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主动电极组)和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建军 李学文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年12卷8期 1104-1106页ISTICCA
【摘要】 右心房因缺乏肌小梁结构,心肌平滑,故传统所使用的被动固定电极难以固定,而心耳部具有深凹的肌小梁,并呈囊袋状,有利于被动固定电极的放置与固定,且长时间起搏电极脱位率低;因此右心耳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右心房起搏部位.但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追求的日渐深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