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0
- 24
- 21
- 8
- 45
- 13
- 9
- 9
- 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李彤彤 导师:赵文才 山东科技大学 数学 生物数学(硕士) 2020年
【摘要】
种群动力学模型是描述种群与环境以及种群与种群之间动力学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稳定性及其他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可应用于环境科学,能源开发,灾变生态学,也可预测以至调节和控制物种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本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玉英 导师:魏俊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数学 数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存在于种群间的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食饵群体的数量及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捕食-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有助于了解捕食过程中的调节机制,进而准确预测和估计捕食者和食饵的种群数量。Allee效应函数是刻画群居种群增长的一类重要的增长率函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昂 导师:宋燕 渤海大学 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种群动力学作为生物数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捕食者与食饵之间的动力学行为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结合Lyapunov第一方法、相平面法、一致持续理论以及比较定理,研究了两类具有不同动力学性质的且均带有两个时滞的食饵-捕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胥东方 导师:宋燕 渤海大学 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 2017年
【摘要】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食饵-捕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之一,在生物种群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针对食饵-捕食模型中种群的存在、灭绝、周期振荡的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研究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齐晓雨 导师:宋燕 渤海大学 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首先,介绍食饵-捕食模型的发展概况,给出本文将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论述本文的主要工作.
其次,研究一类捕食者具有阶段结构与时滞的食饵-捕食系统,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解的正性及有界性,讨论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及稳定性;利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徐五胜 导师:徐志庭 华南师范大学 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典型的生物数学模型的解的渐近行为.
文章首先在绪论中具体介绍了所研究的两类生物数学模型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文章第二章研究了具有阶段结构和空间扩散的Leslie-Gower型捕食者(—)食饵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昕晖 导师:黄灿云 兰州理工大学 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 2012年
【摘要】 与经典的微分、差分系统相比,脉冲微分系统能更好地刻画系统的状态在瞬间发生了突变、系统不再连续的动力学行为,近年来,脉冲微分方程理论已逐渐应用于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基于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和对害虫的有效防治,本文研究了几类具有阶段结构和脉冲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查利娟 导师:崔景安 南京师范大学 数学 数学;应用数学(硕士) 2011年
【摘要】
捕食模型一直受到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已经有很多文章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考虑到生物种群在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幼年和成年两个阶段,并且捕食是一个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生物数学模型,应该考虑到阶段结构和时滞的作用.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秋莉媛 导师:张齐 中南大学 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 2011年
【摘要】
本论文针对农业中虫害的综合治理和鱼类的捕捞问题提出了两类具有脉冲效应的生态种群模型,在脉冲微分方程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离散和连续的种群动力系统及定时脉冲对种群动力系统的影响来研究种群的脉冲控制策略,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