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804
- 41
- 37
- 22
- 32
- 9
- 8
- 5
- 5
- 102
- 49
- 48
- 27
- 2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高岩 刘影 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34卷8期 1248-1252页 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索纯钛表面纳米结构对细胞的生物活性,对纯钛表面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制备独特的簇状锐钛矿/金红石纳米线(AR@NWs)并进一步探讨是否有利于成骨细胞的早期生物学反应.方法 采用水热法制备独特的AR@NWs.主要通过三步
【中文期刊】 孟庆洋 王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年21卷26期 4246-4251页 ISTICPKUCA
【摘要】 背景: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在传感器领域吸引了人类的极大兴趣,并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目的:综述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百度学术、谷歌
【中文期刊】 李增耀 王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年47期 8248-8254页 ISTICPKUCA
【摘要】
背景:肿瘤标记物检测对于原发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及肿瘤预后和复发的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介绍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和标记物检测实例,为硅
【中文期刊】 刘鑫 谢伟丽 等 《口腔医学研究》 2009年25卷3期 271-273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测定所制备58S生物医用玻璃陶瓷的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单相58S玻璃A组,以超长β-SiC纳米线为增韧体,根据所混合SiC纳米线的质量分数15%、25%、30%和40%制备复合生物玻璃陶瓷B、C、D、E组(
【中文期刊】 周清华 王英 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年27卷6期 111-11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与微细加工技术的结合日益成为一种新趋势,DNA分子具有热力学上的稳定性、线性的分子结构及机械刚性等优点,可以作为制备纳米线的理想模板.通过DNA为模板的金属化,形成导电性好的金属纳米线和金属团簇的纳米结构,使得DNA分子作为纳米导线
【中文期刊】 高岩 刘影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26卷3期 200-204页 ISTIC
【摘要】 纳米二氧化钛因其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纳米颗粒的特点,使其在空气净化、废水处理以及自清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二氧化钛光催化作用作为一种新型钛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得到深入的研究.二氧化钛纳米线相对纳米颗粒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中文期刊】 田喻 谢新武 等 《军事医学》 2018年42卷6期 459-463页 ISTICCSCDCA
【摘要】 传染病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是应对各种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重大需求.基于硅纳米线场效应管(SiNW-FET)的生物传感器是近10年来兴起的生物检测技术,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设备体积小等优点,有发展为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现场检测
【中文期刊】 赵文婧 杨林青 等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9年42卷4期 244-248页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粒径为30nm的银纳米线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得到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如结合常数,吉布斯自由能变、熵变、焓变.方法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对银纳米线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光谱法(FL)
【中文期刊】 肖东琴 谭震 等 《西部医学》 2016年28卷8期 1065-1069,1073页 ISTIC
【摘要】 目的 钛表面结构及成分会影响钛和骨组织的界面键合,为增强钛表面的生物活性,促进材料与骨组织的键舍,本文旨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并原位沉积磷酸钙.方法 首先,通过碱热处理,在钛表面构建微纳结构.将处理后的钛置于添加环己烷六羧酸(H6L)的钙磷
【中文期刊】 汪淑婷 宁勇(综述) 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811-813页 ISTICCA
【摘要】 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极大提升了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也为临床诊断提供越来越重要的帮助。在低浓度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现有检测方法以标记式检测技术为主,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检测法和化学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