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8
- 106
- 16
- 3
- 2
- 2
- 45
- 33
- 21
- 19
- 1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张甦颖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本文仅就《金匮要略》理血剂的配伍特点进行探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黄仰模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明确地把“风湿”作为一种疾病来命病,对风湿病病名起到奠基的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何新慧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柴胡是仲景四逆散,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类方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方中的主药,其配伍组方颇多,功效卓著,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物。然一般认为温病学家较少应用,可能受“柴胡劫肝阴”说法的影响,但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并不忌用柴胡,其用柴胡有独到之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秋霞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四逆陷胸汤是四逆散与小陷胸汤相合而成的方剂。聂惠民教授用此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四逆陷胸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是国家教育部1997年博士点资助课题,本文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聂惠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一组方剂,专于治疗水气病为其特征。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味甘汤、五苓散等方剂。本文讨论重点,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主,并旁涉其他医家之见,综合分析和探讨荃桂剂群方证相应的规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志勇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随着中医药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继承《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经验与治疗风湿病的相关技术研究摆在时代发展的议事日程,越来越多疑难杂症的治疗给中医药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气候、饮食、生活起居的变化引起了疾病有新的发展,那末,中医药学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新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开宗明义的第一方。它是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肉(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药组成,是“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但在临床上大多数中医对桂枝汤的认识停留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再良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二版教材,到当今的新世纪教材,时间已经跨过了四十多年。教材建设历来倍受重视,相关部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得到了相应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教材的编写受一定的指导思想支配,教材编写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云海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医学巨著,近两千年来,历代医家勤耕细读,使其在临床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然而,该书同样蕴含着全面的辨证施护思想。本文从药前护理、服药护理、药后护理三个方面,对《金匮要略》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