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7
- 106
- 16
- 3
- 2
- 2
- 45
- 33
- 21
- 19
- 1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艾华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症性病变。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独从“火热”论治反流性食管炎,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谢婷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目前普遍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模型。理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其病理生理特征和证候特征,都应该是稳定的、均一的、可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阚方旭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主治虚劳风气百疾,原文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是方由薯蓣、当归、桂枝、神曲、人参、干地黄、川芎、甘草、大豆黄卷、杏仁、芍药、白术、麦门冬、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大枣、防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林士毅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临床不同病证,不同病机,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或言辨证方中加入小柴胡汤)来治疗,如气分热甚有柴胡白虎汤,病涉血分用大柴胡汤、柴胡破瘀汤、柴胡四物汤,兼有湿热用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寒水停滞有柴胡真武汤、柴苓汤,中虚不足有柴胡建中汤、柴胡六君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黄家诏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近年来,全国高校都在掀起热烈的创新教学热潮。进行创新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它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简述了开展《伤寒论》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关于《伤寒论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洪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心动过速为临床常见疾病,中西医治疗均感棘手。因甲亢、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所致者为功能性心动过速;因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等所致者为器质性心动过速。两型均属于祖国医学中“心悸”、“惊悸”、“怔忡”范畴。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孔祥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法宝,《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在学习和教授《伤寒论》时,往往更重视汤方证内容。而且《伤寒论》课时数一再压缩,《伤寒论》教学大纲把禁忌症多列为三级内容,让学生自学,最后多变成了不学,使《伤寒论》设置众多禁忌的深层意义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沁园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肾脏近曲小管附近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类激素。EPO的作用受体为膜受体,只存在于红系前体细胞,EPO的作用是促进红系干细胞及原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骨髓红系造血,促进原始红细胞增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三阴三阳(后世也广泛称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如恽铁樵所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姜德友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由于其法度井然,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功效卓著,倍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对于《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入。究其渊源,由于《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以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