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0
- 41
- 9
- 1
- 1
- 10
- 4
- 4
- 4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谷建军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本文从中医发生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考察了两汉与隋唐时期的现存中医文献,对中医理论初创时期脏腑证与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彼时脏腑证基本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与病并列存在,二是从属于病而存在,三是作为主导,病从属于证而存在。自南北朝以后,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周睿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采艾编》为清早期广东名医叶广祚所著,初刊于1668年。本编内容博大,概括精深,文字精炼,为灸法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是书在刊行后的300多年间,传世稀少,流传不广,是针灸宝库中尚未发掘的珍品,时至今日,其灸法方面独到的认识,特别是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罗宝珍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异字同形指的是音义不同而形体相同的文字现象,其多由汉字造字角度的差异,字形的省简及形近字混讹所致,造种音义不同而形体相同的字称之为同形字。异字同形字在中医古籍中同样存在,由于两个音义不同的字具有相同的字形,常常引起语义上的混乱,造成误读。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兴伊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导引,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主动性修炼和调摄,达到自我心身平衡,实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目的的方法统称。导引术采用一定的坐、卧、站等姿势或特定动作,并配合呼吸、意念等,也包括模仿禽兽动作和辅以器械。本文指出中医导引是一种具有鲜明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曹丽娟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到来,诊所是医疗主体的状态需要改变,建立公共医院成为当务之急。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开始建立中西并存的综合医院。1906年,北京内外城官医院成立,中医与西医并存的体制,使两者优势互补。尤其是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中医治疗优势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段逸山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金匮要略》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长期流传的是北宋治平年间刊印的大字本系统,以元代至元六年(1340)邓珍《新编金匮方论》为现存最早刊本。近年发现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抄本,所据底本为北宋绍圣年间刊印的小字本系统。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海鹏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医家的学术成就既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又是构建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素材。因此,对医家的学术成就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的子项目之一即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近年来,关于医家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施毅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过程,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代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依据,以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理论,探讨研发中医药防治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药物的手段与技术的可行性。认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江友良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中医理论认为患病日久必将导致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因此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经脉滞涩的问题。药酒中主要具有补血益气、滋阴温阳的滋补强身之品,同时酒本身又有辛散温通的功效。因为药酒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患的防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秦静静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和”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它从产生、发展、确立、总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思维广泛的适应性赋予了“和”方法运用的灵活性,基于此,中医界从古至今对和法的定义及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思维、方法两个层面对中医“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将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