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01
- 144
- 42
- 8
- 6
- 5
- 4
- 3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蒋跃绒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证侯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侯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徐慧媛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脑复聪对脑缺血小鼠学习记忆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脑缺血再灌注造成学习记忆障碍的拟痴呆小鼠模型,给予中药脑复聪灌胃,并以当归芍药散作对照,观察脑复聪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和对脑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的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蔡光先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处理,于术后12h、1、3、5、7d处死动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倪正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观察凉血散瘀方药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疗效.方法:红斑性肢痛症35例(男13,女22)被给予凉血化瘀方药,口服.结果:3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77.1%,显效14.3%,总有效率91.4%.结论: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明华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赵聪芝,女,72岁.主诉右胁痛胀已有20多年,近来痛胀加剧、胸闷气短、时而难受、厌食、口干苦,不欲饮.实验室检查证明患有肝囊肿,胆囊炎,主动脉硬化合并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病机分析: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任映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后的解毒和消炎作用.方法:用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造成家兔DIC、用蛋清造成大鼠足肿胀、用醋酸造成小鼠腹膜渗出增加实验模型,用R-80B系列血粘度仪测定造型家兔血粘度,用优球蛋白法测定纤溶活性,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贾海忠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通过对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每日静脉注射丹参粉针剂800mg,连续使用14天,没有发现过敏反应及对肝肾功能和心肌的损害;临床有效率为91%,心电图有效率为52%;能够降低心绞痛分级,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能够降低血浆内皮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葛玉霞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35例(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口服复方丹参滴丸(20粒/次,2次/d,)3个月后,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振球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目的:研究甲芪肝纤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按照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方案,随机入选符合肝郁血瘀、脾虚湿滞证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407例,进行临床研究,分治疗组307例,对照组100例.两组人口学特征、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玉珍 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2003年
【摘要】 肥胖是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和加重因素.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多肥胖患者,其中儿童青少年占相当比例.儿童少年期肥胖者中将有30-80%发展为成年期肥胖.因此,儿童肥胖的发病机理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