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6
- 161
- 3
- 1
- 1
- 2
- 2
- 2
- 1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张明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血管内皮损伤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36例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给予通心络4粒,每天3次,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比较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黎炎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以中医经络、络脉学说的理论为切入点,不断探索、研究经络、络脉在人体诊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祖国传统中医药有关经络学说理论,结合现代对络病理论研究的进展,与临床针炙、推拿、按摩、火罐、刮莎、针刀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特色为基础,应用疾病在人体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群豪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Atherosclerosis is the underlying path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以岭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与内容,结合笔者致力于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推动络病学学科建立与发展所做的具体工作,系统回顾了当前络病学学科发展概况,从构建系统理论体系,出版专著及教材,奠定学科理论基础、搭建研究平台、推动学术队伍建设、开展络病学学科分支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赵斌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降压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 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配对分为2组:常规(卡托普利)降压治疗组及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各30例;同时收集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戚迎梅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对中风病络病研究历史的回顾,认为络病是中风的基础病变,络脉空虚、外邪侵袭或内伤积损为发病基础,复因情志、饮食、劳倦、外邪触发所致内风袭络.中风病络病理论研究现状显示,中风病位在脑与脑络,在脏腑病变基础上,络脉瘀滞、损伤,气血渗灌失常,脑神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邱根全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论述脑归属于脏,强调脑为神府,明确了大脑对人体的主宰作用,脑是精神、灵智、思维的源泉及物质基础.探索脑归属为脏的络属、表里、功能、药物归经及主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咸丽玲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的临床对比观察.4周后进行心绞痛、心电图、血脂及总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9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艾长明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目的观察以活血通腑化瘀醒脑、镇肝熄风法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25例首次发病的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的常规救治的同时,以活血通腑化瘀醒脑,镇肝熄风等治疗.结果基本恢复5例,显效7例,有效 13例.结论活血化瘀药对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临床治愈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梁俊清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2006年
【摘要】 目的观察气虚大鼠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通心络(tongxinluo,TXL)超微粉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基础饮食+强迫游泳"建立大鼠气虚模型,观察气虚大鼠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气虚组血清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