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3
- 81
- 18
- 17
- 3
- 2
- 19
- 14
- 13
- 11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周昕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目的:对全国膏方应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膏方应用的地区及用量、膏方开具的准入资格、膏方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全国25家单位的膏方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膏方市场是十分有潜力的,开方医师多为有经验的中医师,但是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谢英彪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文章首先通过对四季养生膏滋方研发理由的分析,明确了进补膏方不必拘泥于冬令这段时间,只有病情需要,其他季节也可服用。然后分春季平补、夏季清补、秋季润补和冬季温补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季养生膏滋方的组方及功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朱翔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刘永年主任开设中医内科疑难病门诊数十年,对疑难病的诊治的有了较广泛的实践。本文仅对刘老在诊治疑难病中的基本学术思想做一概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宋康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中医理论“天人相应”与冬令膏方关系的讲解,并对体质因素与辨证论治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等体质的辨识,及其冬令膏方的调理原则与药物组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魏学礼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周永明教授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肾亏损为本、瘀血内停为标,重视再障发生发展中“因虚致瘀、因瘀致虚”的矛盾变化,主张健脾补肾以生血,活血化瘀以生新。在调制膏方时,根椐再障患者病变的不同阶段,标本缓急,阴阳偏胜偏衰,权衡健脾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袁松涛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中医膏方(内服)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贵重细料药、动物胶类以及辅料《炼蜜或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制作时需严格操作和掌握好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工序,精制加工,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
中医膏方由中药流浸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唐旭东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服用膏方以治疗亚健康者日渐增多。本文从膏方的吸收要有良好的消化功能角度出发,对膏方与脾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气机升降、气血流通及用药方面,指出膏方应以“调”为首,以“平”为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郭建辉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湖南省名老中医熊继柏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之中,不仅善治常见病症,而且善治疑难杂症,屡起沉疴痼疾,其临证经验相当丰富。本文择其辨治咳嗽的主要经验,分外感咳嗽、燥邪咳嗽、寒饮咳嗽、火郁咳嗽及脏腑咳嗽五种情况进行介绍,并分别予以病案举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朱成英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莫燕新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诊治慢性肾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从研究病机,设立主方;应用经方,适当加减;遵从中医,参考西医;注重成果,总结利用等方面介绍了莫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于庆滨 2010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陵青年名医高层论坛 2010年
【摘要】 从中医学分析,老年患者患病多属“虚实夹杂”或“因虚致实”,而“由实致虚”的情况实属罕见,故在制定治疗原则时,应当注意顾及“虚”的一面,在兼顾患者的体质基础上根据邪气的盛衰和部位来达到祛邪、化邪,从而达到恢复气血及脏腑经络的功能,这也是辨证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