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9
- 12
- 1
- 81
- 3
- 1
- 1
- 1
- 20
- 18
- 9
- 9
- 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57卷8期 63-67页ISTICCSCDCA
【摘要】 杂病证治的临床模式最初在热病中留有痕迹,以后逐渐形成专门领域,并另立脏腑用药的规矩,最后建立的是病证与理法方药体系.如今,中医在注重理法方药传承、临床经验交流的同时,也注意摸索对现代疾病的辨治规律和专门方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56卷10期 20-23页ISTICCSCDCA
【摘要】 中医临床的遣方用药,先后在热病与杂病的临证中奠基,古今在方法上皆有出新.围绕病、证、症的基本思路,古今的认识有深度与广度的差异,都会影响到遣方用药.中医面对现代临床的种种情况,既要守住传统,也要不断创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56卷9期 17-20,42页ISTICCSCDCA
【摘要】 读懂伤寒和做好临床关系密切.从疾病、文本、杂病、类病等角度解释伤寒,从热病的规律、杂病的规矩、辨证的基础、诊疗的格局探讨中医临床.读懂伤寒将有助于当代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56卷8期 18-21页ISTICCSCDCA
【摘要】 概括流行性出血热现代知识的要点,以及目前中医临床对该病的基本认识与辨治.回顾历史上对伤寒认识的变化,探讨从现代疾病角度如何认识伤寒.将现实中的流行性出血热与历史上的伤寒病对照,思考临床诊疗中的具体问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55卷1期 1-5页ISTICCSCDCA
【摘要】 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伤杂病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内外有别.外感热病倾向于量身定制的方法,而内伤杂病立足于普遍适用的规矩.现代中医面对的临床更加复杂,应该注意在诸多辨证方法中求同存异,抽象归纳出更为简便的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55卷9期 6-9页ISTICCSCDCA
【摘要】 从汉末流行伤寒病、伤寒诊疗布格局、六经辨证出规律、文本世界传伤寒、金元质疑《伤寒论》、明清对峙寒与温、经典伤寒变通俗、现代伤寒有回响、名实各异看伤寒、成败皆在伤寒中10个方面,阐述历史上和伤寒相关的问题,进而为《伤寒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55卷3期 12-16页ISTICCSCDCA
【摘要】 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了有关《伤寒论》的种种体系,如文本系统、注本系统、病证系统、治法方药系统以及临床诊疗系统等.它们各自成为局面,既有待局部深入,也需要宏观把握.贯通古今,将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全面理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寓淞 张再良 等 《世界中医药》 2015年5期 780-78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气化学说在糖尿病的应用。方法:系统论述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讨论系统生物学、气化学说与糖尿病的内在联系。结果: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气化失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涉及消化、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54卷7期 1-4页ISTICCSCDCA
【摘要】 从名称上理解古代疫病分寒温.从临床上考虑寒温治法宜三分,即温法、清法和寒热兼顾法.对于现实中伤寒、温病的并立,应该从疫病的角度追源溯流,思考当今如何真正做好寒温的合一,以利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的实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54卷4期 10-14页ISTICCSCDCA
【摘要】 中医的临床基础在应对热病(疫病)的过程中奠定.历史上温疫与伤寒的对立,是为了摸索临床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疫病的诊疗有其特殊性,但六经证治的原理和规律仍然是基础.掌握六经证治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的指导方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