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5
- 1
- 6
- 3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贺根和 叶九根 等 《河北农业科学》 2011年15卷3期 148-149,161页
【摘要】 针对目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尝试,着重讨论了“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小磊 曲振廷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35卷2期 130-131页
【摘要】 目的 了解"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儿少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北华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结束,通...
【关键词】 儿少卫生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预防医学专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巧云 李谆 等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13卷4期 230-23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工作时间≤3年的210名护士设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7年12月工作时间≤3年的213名护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爽 李璐 等 《科教文汇》 2021年10期 108-109页
【摘要】 该文积极探索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阐述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在"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中应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儿童少年卫生知识并在未来工作中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汉庆 曹军 等 《大学教育》 2020年4期 164-166页
【摘要】 为了观察师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影响和作用,该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医学专业研究生50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师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两...
【关键词】 师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严家凤 周亚东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5卷1期 86-88页
【摘要】 针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现状,以系统哲学为研究视角,探究"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系统论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新成果,以系统哲学为视角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探究"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古力艾克热·阿木提 贝力克孜·麦麦提 《中国保健营养》 2017年27卷32期 374页
【摘要】 目的:对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方法:选取120例护理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教学模式)与观察组(60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对比不同组别形成性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利 杨桂姣 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3期 79-80,124页
【摘要】 将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对照班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比较对两种教学模式对解剖教学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运喜 《卫生职业教育》 2007年25卷8期 9-11页
【摘要】 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师生双主体互动模式,必须对这一模式中的主体、互动以及互动之实现等问题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树立现代学生观,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