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
- 1
- 3
- 2
- 5
- 1
- 1
- 1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凌松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9年26卷2期 16-20页
【摘要】 <儒林外史>在反映十八世纪文人士子生活状态的同时,也记载了当时的饮食习俗.江南地区的饮食习俗丰富而独特,至清中期,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异常辉煌,其饮食习俗也更加丰富多彩.<儒林外史>在记述文人士子的生活中,如实的描写了这一时期的饮食习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兴勤 赵韡 《明清小说研究》 2021年4期 88-104页
【摘要】 王冕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力刻画的一个标杆式的理想人物,就作品内容而论,其性格内涵不外乎孝顺寡母、刻苦好学、不受官爵、性忤时忌数端.然与传统的隐士人格相比,他仍有过度张扬、机心未绝、事母不周、贪慕小利诸多不同.王冕之名流品性为何色彩驳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龙梅 张颖 《西部中医药》 2017年30卷6期 33-35页ISTIC
【摘要】 《儒林外史》描写了很多医药知识情节,如七情致病、实用护理方法、寒热症的治疗等,作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弘扬祖国医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景林 刘芳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3卷4期 90-92页
【摘要】 一部《儒林外史》穷尽清末儒林众生相,其中也有令人难忘的编辑形象(职业的和业余的)--鲁编修和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作者吴敬梓在描写诸多编辑形象、对他们给予讽刺和鞭挞的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编辑理念.这些,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毓龙 张紫阳 《中医药文化》 2021年16卷2期 124-133页
【摘要】 《儒林外史》的疾病书写是吴敬梓自身疾病体验的文学化体现.吴氏常年受消渴病折磨,慢性病触发的"死亡焦虑"影响其创作心理,形成"病亡"的人物退场习惯;而消渴病与痰湿有一定的关系,书中不少人物的疾病也与痰湿有关.作者反复构建疾病与负面形象的联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祁增年 《养生月刊》 2011年32卷9期 820-821页
【摘要】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幽默风趣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平时写作,他那机智风趣的幽默话语总是脱口而出.钱钟书作品中的幽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吴军 《食品与健康》 2010年3期 42页
【摘要】 <篇首> 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看到里面有不少地方写到了吃,品味了一番,私下里有一种感觉,原来,<儒林外史>里写到的吃,大多是平民的美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颜士全 《科技资讯》 2009年35期 158-159页
【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人物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人物外貌的写真与写实、外貌的成长性.外貌美丑与心灵善恶的割裂等探讨人物外貌"非概念性"的描写;从抓住性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洪 《读与写(上,下旬)》 2015年14期 154-154,155页
【摘要】 《三重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当代的《儒林外史》。和《儒林外史》一样,这部小说极其锋利的批判了以教育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封建体制。在小说技巧上,韩寒借鉴了西方小说的一些手法,其黑色幽默的风格常常让读者忍俊不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韩寒写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英栋 王宁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7期 251-251页
【摘要】 《围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优秀著作,有着“新儒林外史”之称,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该作品是作者对世俗极不平常心态的深刻反映,整部作品充满幽默和讽刺,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大突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