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
- 4
- 1
- 13
- 13
- 4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田丙坤 《时珍国医国药》 2014年25卷11期 2727-2728页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儒门事亲》医案分析,探讨了张子和治疗情志病的特色,概括为擅长情志相胜,以情胜情;创习以为常平惊法;多法并用,综合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献宗 《中医学报》 2015年7期 1077-1080页ISTICCA
【摘要】 《儒门事亲》文中有四穴,即水分、?谷、廉泉、中注。其中水分穴的定位是错误的,应当予以改正,而张从正治疗水湿疾病建议采用直接灸水分穴,并提出此类疾病此穴禁针。三阳络的别名有“?谷”和“骨空”,可治疗循经所过的疾病。《儒门事亲》中的廉泉穴,即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雷 《河南中医》 2014年34卷2期 359-360页ISTIC
【摘要】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善用汗、吐、下三法.舟车丸为张氏所喜用,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儒门事亲》中舟车丸出现的频率较高,张子和用其治湿形之类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雷 郭锦晨 等 《中医学报》 2014年11期 1701-1702页ISTICCA
【摘要】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在《儒门事亲》中,张子和不但善于传统药物的疗法,在情志疗法中亦另辟蹊径,治疗“内伤形”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相鲁闽 《河南中医》 2014年34卷5期 896页ISTIC
【摘要】 金元四大家第二个流派是攻下派,首创医家张从正.金史艺文志及国朝四库载存之《儒门事亲》15卷,金睢州考城张从正撰.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金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卒于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宣宗兴定中召补太医,末几辞去.学宗守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燕少恒 《河南中医》 2013年33卷1期 42-44页ISTIC
【摘要】 张子和辨治燥证在病因上注意气候和药邪致燥;在痛机辨识上注重脉象,并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分析病机;在治疗上注意人群差异,治疗淋证注重滋水开窍,治疗便秘注重润攻滋养,药疗与食疗配合使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非 于楠楠 等 《河南中医》 2013年33卷5期 672-673页ISTIC
【摘要】 张从正在汲取《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泻血疗法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泻血疗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泻血之功同于发汗,泻血即是扶正,且在临床运用中泻血部位多、泻血量多、针药并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彤 《中华养生保健》 2010年8期 48页
【摘要】 在中医看来,怀孕期间,如果情绪不能保持稳定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发育不良。金代四大名医之首的张从正所撰写的《儒门事亲》中说:“如妇人怀孕之日,大忌惊忧悲泣,纵得子,必有诸疾”。意思浅显如白话,就是说女性在怀孕的时候,一定不能情绪波动太大,否则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郭育汝 导师:王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2015年
【摘要】 "因势利导"作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思想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最初并不是医学用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将其思想引入到中医学领域并对其理论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爱军 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2013年
【摘要】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治病擅长于攻邪,以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种外感内伤病证,疗效卓著,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体现了张氏的学术特点和治疗经验,他认为"灸、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门事亲》卷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