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
- 1
- 1
- 8
- 1
- 5
- 3
- 3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甜甜 都立澜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2卷2期 252-254页ISTICCSCDCA
【摘要】 探讨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术语国际化标准》(简称WHO版)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简称世中联版)共有的中医病机术语及其英译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英译差异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构成术语的词的翻译是否一致,二是术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都立澜 刘艾娟 等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2期 1115-1119页ISTIC
【摘要】 从翻译的普遍性特征角度,研究中医病机术语的英译是否具有显化现象,探讨不同译本显化现象的特征。建立小型中医病机术语平行语料库,考察6种中外译者翻译版本的显化现象。研究结果基本支持Blum-Kulka(1986)的显化假说,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文愈龙 刘毅 《四川中医》 2023年41卷3期 27-29页ISTIC
【摘要】 "浊变"是归纳浊邪在体内致病变化完整过程的病理概念,近年来"浊"在慢性杂病论治中的价值研究有升温趋势,围绕"浊变"的诸多病机如"浊毒""浊淤""湿浊"等被广泛应用到疾病分析与论治中,以浊病为核心的病机表达范式和术语建构正逐步完善.本文通过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随瑜 王素娥 等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年09卷9期 933-936页SCI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本文在文献复习基础上,结合临床研究工作体会,分析了抑郁症识别率低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以抑郁发作症状条目及与之对应的中西医通用名词术语归类为切入点,通过症状梯级分层、组合,探索中西医结合临床综合评估,为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正茂 导师:何周春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20年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5种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中的脾胃病机术语词条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医病机术语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研究术语英译标准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参考有关文献,对脾胃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进行优化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静霞 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暨第八次东北亚国际眼科学术会 2010年
【摘要】 <篇首>中医名词术语中对官窍的描述有“五官”、“七窍’、“九窍”、“空窍”、“上窍”、“下窍”等不同称谓。其中“五官”是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七窍”乃指头面部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九窍”则有两种释义:一指七窍以及前阴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波 侯丽辉 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04卷11期 768-771页ISTIC
【摘要】 历代中医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但鲜有女性生殖藏象之说.现将女性生殖藏象归纳整理如下:①天癸是生殖之象;②胞宫是生殖之脏(器);③肾-天癸-冲任-胞宫构成女性生殖藏象系统.PCOS患者生殖之象异常,表现为"天癸失序".根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蜀华 《江苏中医药》 2004年25卷10期 11-12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高血压病,属现代医学名词.古代尚未发明血压计,还不可能有"高血压"的概念.故现代中医必须借鉴有关高血压病的疾病学知识,从其主要临床表现入手,围绕古代医籍中"眩晕"、"头风"、"中风"等相关病名的内容挖掘、继承,并予总结、提高.199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航森 邓小林 《中医研究》 2007年20卷1期 10-11页
【摘要】 <篇首> 湿温病虽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亦易蒙上流下,充斥三焦,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10条>[1]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
【关键词】 <温热论>;气区(中医)/中医病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