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877
- 56
- 38
- 8
- 5
- 6264
- 2237
- 1030
- 572
- 446
- 6094
- 2529
- 1314
- 977
- 97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杨玲 杜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年28卷6期 673-680页 ISTICPKUCA
【摘要】 全科教学门诊是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提升全科诊疗能力的重要培训方法.本文用1例以乏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教学案例,介绍全科教学门诊中采用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学专家John Murtagh提出的Murtagh安全诊断...
【关键词】 全科医学; 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 思维导图;
【中文期刊】 张昕 李楠楠 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5年41卷1期 109-112页 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观察孕晚期MRI量化分析子宫指标预测产时宫缩乏力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82名孕妇,根据分娩记录或剖宫产手术记录分为宫缩乏力组(乏力组,n=67)及无宫缩乏力组(非乏力组,n=115);比较组间MRI量化子宫指标,将组间存在统计学差...
【中文期刊】 郭静 张丽萍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40卷2期 206-209,214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探究欣母沛、缩宫素分别联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PH)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欣母沛或缩宫素联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70例剖宫产术中宫...
【中文期刊】 纪晓丹 王莹 等 《西部中医药》 2025年38卷2期 15-17页 ISTIC
【摘要】 对蒋健教授诊治郁证性乏力疲劳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蒋健教授认为乏力疲劳可见于虚劳或虚证中,亦可由郁证引起,并提出"疲劳向因意不适"论;治疗原则当采用"从郁论治",不局限于疏肝解郁治则,还可包括养心安神定志治则,临证需根据郁证病机差异...
【中文期刊】 周苗苗 李焕霞 等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41卷3期 707-71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相关资料,统计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子宫收缩乏力,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
【中文期刊】 姚伟红 程晓冰 等 《临床医学》 2025年45卷2期 99-101页 CA
【摘要】 目的 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洛阳市妇幼保健院通衢院区收治的93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7).对照组...
【中文期刊】 陈圆 王淑敏 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25卷2期 32-35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采用活血养血汤联合穴位注射缩宫素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于医院自然分娩存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倾向的 96 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中文期刊】 余文 王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47卷3期 592-595页
【摘要】 目的:分析麦角新碱联合氨甲环酸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PH)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 年 5 月~2024 年 3 月期间本院诊疗的宫缩乏力性PPH患者 102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中文期刊】 马长卿 丁亚丽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33卷2期 92-94,98页
【摘要】 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与脏腑血脉相通.该文着眼于脊柱整体观,介绍中医外治法(包括整脊、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治疗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验案4则,提出恢复脊柱失衡可以改善气滞阻络、血虚失养、脏气不升、腑气不降等病证,为临床提供一种诊疗思路.
【中文期刊】 黄兰兰 黄丽娟 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38卷4期 637-639页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英国伦敦的皇后广场国家医院工作的神经病学专家Samuel Alexander Kinnier Wilson在 1912 年提出的,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同时脑部进行性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的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