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0
- 1
- 10
- 1
- 1
- 1
- 10
- 5
- 5
- 4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晓凤 邓芳隽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2年49卷9期 61-6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气化愈病思维.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阐述气化理论,即自然气化、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以气化理论阐述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路.结果 通过对太阳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得出五运、六气、四季的自然气化规律;将自然气化引入人体便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滕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6期 3112-31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人体健康观,强调了形神合一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传统辨证体系难以与之相契合,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形神主次关系,重塑以五神为核心的系统理论体系,将对系统、科学的辨析精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云腾 叶蕻芝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年36卷4期 1963-196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慢性筋骨病是筋骨系统动静力失衡的综合征,以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为病理基础,发病过程涉及五体病机演变、肉筋骨力学失衡、五主失调等.脾(肉)-肝(筋)-肾(骨)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主基线,以“和”“衡”为内核理念.经络是五体结构与功能信息物质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洪钧 蒋暑雨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年35卷6期 2848-285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中药体质平调散配合饮食纠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体质医学门诊和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7期 2837-284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五体理论是《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五体本身以及所属结构相关理论共同组成.五体,即皮肉脉筋骨,是《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的主体框架.五体之间通过脉系以及其它具体结构如谿谷相互关联,内合五脏,外应五行,是以中医外治疗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支娜 司元红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9年30卷12期 2963-2964页PKUCSCDCA
【摘要】 王居易教授的“缝隙理论”指出经络存在于人体“皮、脉、肉、筋、骨”五体间的“缝隙”之中,是气血运行、信息感应的通路系统,其加强了人体脏腑、官窍、阴阳、表里的联系,发挥了诊治疾病的指导作用.为了能较准确地找到病变经络关键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龙 《北京中医药》 2016年35卷5期 481-484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五体理论指导下的改良手法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五体理论对按摩思路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140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采用五体理论指导下的改良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均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汪荣盛 导师:李其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2007年
【摘要】 五体,指机体的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为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五体”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既揭示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反映出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知方法。五体与五脏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昊晟 朱超 等 《中国针灸》 2024年44卷7期 851-85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华佗夹脊穴作为以古代解剖知识建立起来的代表性理论,反映了华佗一派的学术思想.通过对针灸经典理论和文史资料的挖掘,认为五体是华佗夹脊穴的结构基础,血气是其物质基础,标本、气街是其功能体现;华佗夹脊穴揭示了经穴横向分布与主治相关的规律,为针灸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应超 鲍春龄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5期 2240-224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对痹证的疾病认识和针灸治疗有大量的论述,但较为零散和复杂,故其辨治体系一直尚未完善.文章根据痹证的发病规律及中医诊治理念,基于三部三焦理论,对五体痹和五脏痹进行"两体相合,且应两脏"的整合,探索构建了痹证的三部痹(皮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