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9
- 3
- 47
- 1
- 1
- 5
- 5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郑新璐 韦尼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4年39卷3期 69-72页ISTIC
【摘要】 张元素是金代著名医家,开创了易水学派,对《黄帝内经》及五运六气具有深刻的认识.通过阴阳五行的架构以及五运六气的推衍,创新了以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为药性分类的药理学模式,并且深化《内经》五脏补泻理论,将五脏补泻之法与临床用药相结合,扩展了夫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静 马威 等 《世界中医药》 2016年11卷10期 2184-2187页ISTICPKUCA
【摘要】 《中医内科学》中绝大部分中医内科疾病按照五脏体系进行分类论述,而肢体经络和气血津液病证则分别按照病变部位和病因病机独立成篇单独论述.中医内科疾病所选代表方剂都是以古代经方为主,方中多数药物归经均在五脏范围之内,将疾病脏腑定位与药物归经结合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詹洁茹 潘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年19卷80期 235-236页
【摘要】 归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在古代医家对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下,归经理论逐渐细化开来,并趋于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内科学》中五脏系疾病即是根据疾病归经理论,按照五脏分类法,分为肺系、心系、脾系、肝系、肾系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仁铭 潘静 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60-61页ISTIC
【摘要】 中医内科疾病大多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分类和论述,而肢体经络病证则是按照病变部位进行划分,独立于五脏分类体系之外。基于疾病脏腑定位和药物归经理论,以《中医内科学》中肢体经络病证的用药规律为切入点,试将肢体经络病证纳入五脏分类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雪梅 赖新梅 等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23卷2期 49-52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 为中药药性五脏归经理论的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五脏归经判定的理论线索. 方法 在对中药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基础上,选择《中华本草》所栽8980味中药的五脏归经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彤 马威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3期 1073-10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内科学》各篇中39种疾病五脏分类的意义.方法:统计39种疾病全部代表方中药物五脏归经的分布,再结合传承工作中老中医用“疾病归经”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行整理.结果:心、肝、脾、肺四系疾病归经均以本经为主,如心系疾病代表方中,归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嘉玮 阮杏林 等 《中医药通报》 2024年23卷3期 22-25,28页ISTIC
【摘要】 阮诗玮教授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及以往体质分类的方法特点,提出"神质"层面上的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构建.其认为在"形神合一"的前提下,基于"神分体质"的中医体质分类法应当作为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内容;在传统中医五脏-五神-七情观念的划分模式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莺平 曹小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8期 162-164页
【摘要】 重症肌无力(MG)目前属于临床罕见疾病.中医五痿始于《素问·痿论》中对于痿证的分类描述,包括肉痿、脉痿、筋痿、骨痿、痿躄,与五脏病变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肾虚衰为MG致病之根本,与疾病预后、MG危象关系密切.文章从五痿与MG相关联的理论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文静 郭威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42卷9期 938-943页ISTIC
【摘要】 目的: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为提高健忘中药治疗效果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纳,系统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其功效特点,挖掘具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