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
- 9
- 3
- 8
- 3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何艳华 闫明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8期 2452-24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地,以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指数,运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各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结果表明:乔木层的胸高截面积沿海拔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α多样性,乔木层丰富度指数、香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逯军锋 《科技风》 2013年3期 235-236页
【摘要】 五鹿山是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和白皮松、辽东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而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选择生物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和人为干扰等6项指标,运用指标赋分,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可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龙飞 张钦弟 等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6卷2期 66-72页
【摘要】 本文以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种子植物区的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五鹿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兆静 张钦弟 等 《植物科学学报》 2013年31卷1期 42-4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采用2×2列联表对五鹿山暴马丁香林中频度较高的34个木本植物优势种,561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4个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呈现不显著负关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吉颖 许强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7年37卷5期 1004-101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探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种间关联性,该研究基于2×2联列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中25个优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均阳 刘建军 等 《广西植物》 2014年1期 77-8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太白山共有蕨类植物21科、39属、110种,并且优势科属明显,蹄盖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为优势科,卷柏属、铁线蕨属、耳蕨属、瓦韦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为优势属;科的地理分布主要以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聪 乔秀红 等 《广西植物》 2013年33卷3期 421-4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群落演替分析对植被恢复,森林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搜集数据,运用TWINSPAN和DC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鹿山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酸枣灌丛→荆条灌丛→黄刺玫灌丛→白皮松+侧柏林→白皮松林→油松林→辽东栎林;虎榛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丽丽 毕润成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7期 5494-550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林内物种间的关系及其共存机制,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Pielou的分离指数,Hegyi单木竞争指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国钢 郑光美 等 《生物多样性》 2004年12卷3期 319-32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