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9
- 4
- 2
- 1
- 16
- 8
- 7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韩世明 虞志军 等 《果农之友》 2012年11期 7-7页
【摘要】 1选育过程1978-1981年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猕猴桃课题组对赣北地区进行野生猕猴桃资源考察中.在武宁县发现一个中华猕猴桃优良单株.编号‘78-1’.并从该优良单株采集果实种子,实生播种。从中优选出大果型雌株.于1984年3月开始无...
【关键词】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桂玲 马文东 等 《北方水稻》 2023年53卷3期 41-43页
【摘要】 龙粳43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粳48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626.8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46增产8.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403.8 kg/hm2,较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桂玲 杭秋瑜 等 《现代化农业》 2023年7期 41-43页
【摘要】 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抗冷性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粳 29 为母本,通系 112 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于 2021 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桂玲 《现代化农业》 2023年3期 47-49页
【摘要】 龙粳44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丰08236/龙粳20一代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选择方法育成,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普通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3d左右,需≥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忠奇 段志杰 等 《中国种业》 2023年8期 129-130页
【摘要】 富两优2877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两系不育系富186S与恢复系中种恢2877杂交配组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丰产性和综合抗性好,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2604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桂玲 《现代化农业》 2023年4期 43-46页
【摘要】 龙粳42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丰11848为母本,系选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446.6kg/hm2,较对照品种龙稻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冉伟男 张开武 等 《农技服务》 2023年40卷1期 78-80页
【摘要】 黔青235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于2015年春在贵阳用自选系QR273作母本,T32作父本配单交种,当年冬在海南以该单交种作母本,外引贵州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选育的交51作父本杂交获得三交种组合(黔青3382),于2021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卜华虎 任志强 等 《中国种业》 2022年11期 87-88页
【摘要】 S6533(试验名嘉玉168)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以L209为母本、L338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10413).对多年试验中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的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剑锋 唐双勤 等 《中国种业》 2022年8期 126-128页
【摘要】 嘉87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选育出的早熟软香型粳稻新品种,2019年参加上海市水稻区域试验,2020年续试和生产试验同步,2021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沪审稻202100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景玉良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2年3卷3期 34-3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大豆是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但大豆蛋白中含有3种结构不同的脂肪氧化酶同功酶,是产生豆腥味的根源,使大豆利用及加工受到限制.从1994年开始我们进行大豆脂氧酶缺失基因的转育与种质创新研究,目前获得了一批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低腥味材料,其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