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
- 6
- 1
- 1
- 3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宋光远 刘庆荣 等 《山东医药》 2015年38期 1-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用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技术测定瞬时无波形比值(iFR)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20例,用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技术测定病变血管采...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顺保 刘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45卷3期 506-507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近年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争论焦点和热点.目前一致推崇以压力导丝和血管内超声测定某些指标来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然而,上述2项技术价格昂贵,临床尚难普及.有研究[1]表明多巴酚丁胺负荷超...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红 黄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8卷2期 141-142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冠状动脉急、慢性闭塞(TCO)及重度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侧支循环的形成在其病变发生及转归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曾存在争议,缺乏准确评价侧支循环的手段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评价侧支循环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莉萍 许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10卷7期 131-132页ISTIC
【摘要】 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XU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准确地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进行解剖意义上的评价,但准确评价狭窄病变生理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仍受限制.Pijls等[1]发现,在冠状动脉最大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得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迪光 张伟 《医学综述》 2010年16卷4期 572-574页ISTICCA
【摘要】 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用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补充,对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延辉 《人民军医》 2007年50卷10期 601-602页ISTIC
【摘要】 <篇首> 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首先由Andreas Gruentzig于1977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又出现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血管内超声技术、压力导丝技术等,这些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涛 胡雪松 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9卷5期 349-35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用压力导丝测定冠脉内压力,计算心肌部分血流储备(FFRmyo)指导冠脉内支架优化置入及判定治疗效果.方法介入治疗前经导引导管送压力导丝进入靶血管,使其传感器位于病变近端,使该处导管与压力导丝记录的压力相等,然后送压力导丝通过病变使传感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欧知宏 方唯一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23卷2期 137-140,152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有创性评价,一是评价其狭窄的程度,包括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内显微镜;二是狭窄的功能性评价,即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内血流和压力,从功能上评价血流受限的程度.以往,由于受冠脉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鹏 黄河 等 《中华心血管杂志(网络版)》 2018年1卷1期 46-48页
【摘要】 ● 研发背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中,常需要微导管辅助以增加支撑力及导丝通过病变的成功率[1].当微导管使用结束后,PTCA导丝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