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2
- 9
- 6
- 54
- 10
- 7
- 2
- 1
- 36
- 9
- 8
- 6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建平 侯安继 《医药导报》 2007年26卷2期 136-138页 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研究凌霄花粗提物对老龄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观察凌霄花粗提物对老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Ⅰ的影响及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实验中,以2~3个月龄青年鼠作为对照.结果 凌霄花粗提物能加快老龄大鼠血...
【中文期刊】 赵谦 廖矛川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年14卷3期 1-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K.Schum.的干燥花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分离获得了10个化合物,并且根据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各种光谱数据鉴定了其中的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三十一烷醇、α-,β-香树脂醇、β-...
【中文期刊】 来李娟 朱斌 等 《中国药师》 2018年21卷12期 2266-2271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建立凌霄花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方法:以毛蕊花糖苷为对照品,考察不同展开剂、显色剂、温度、湿度对薄层色谱的影响,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方法和最佳的薄层色谱条件.结果:采用薄层色谱高效硅胶G板,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7:1)为展开剂室温...
【中文期刊】 来李娟 杨阳 《中国药业》 2016年25卷2期 25-29页 ISTICCA
【摘要】 凌霄花为我国传统中药,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醇、脂肪酮、脂肪酸、酚酸、cyclohexylethanoids、五环三萜、黄酮及花色素、环烯醚萜及其苷、苯丙素苷、挥发油等,常见伪品主要有泡桐花、洋金花、闹羊花、木槿花等。该文综述了凌霄花化学成分及...
【中文期刊】 李融 韩海燕 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24卷6期 44-47页
【摘要】 目的:分析美洲凌霄花和秋鼠曲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HPLC-Q-TOF/MS法,0.1%的甲酸:0.1%甲酸的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进样量1 μL;扫描波长为190~400nm.结果:从美洲凌霄花甲醇提取物中鉴定出...
【关键词】 美洲凌霄花; 秋鼠曲草; UHPLC-Q-TOF/MS;
【中文期刊】 韩海燕 姚士 等 《中医药导报》 2012年18卷9期 75-77页 ISTIC
【摘要】 目的:研究美洲凌霄花的抗凝血作用,初步探讨其抗凝血机制.方法:采用断尾法和毛细管法分别测定小鼠尾出血时间(BT)、毛细管凝血时间(CT),并测定小鼠肺栓塞时间(PET),通过试剂盒测定小鼠体外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中文期刊】 刘萍 古今 等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年5卷6期 7-9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中药凌霄花的显微特征,提高中药师对该药的鉴别能力,避免购进假药.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对美洲凌霄花、泡桐花特征进行显微鉴别;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两药的花粉进行显微照相鉴别,对凌霄花市场上的混乱品种进行考证.结果:所采用的方法能够简便...
【中文期刊】 杨阳 绳慧峰 等 《中国药师》 2008年11卷12期 1521-1522页 ISTICCA
【摘要】 <篇首> 凌霄花Flos Campsis紫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K.Schum.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L.)Seem.的干燥花,性味甘、酸、寒,归肝、心包经,有凉血,化瘀,祛风...
【中文期刊】 宋学华 高似奇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年11卷2期 30-32页 ISTIC
【摘要】 <篇首> 凌霄花,原名"紫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属少常用中药,具有凉血、化瘀、祛风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症瘕、产后乳肿、皮肤瘙痒、痤疮等病症[2].
【中文期刊】 殷小倩 卢璐 等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45卷6期 78-79页
【摘要】 概述了中药凌霄花的现代研究及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