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099
- 223
- 25
- 11
- 2
- 414
- 376
- 340
- 259
- 158
- 210
- 204
- 174
- 115
- 7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闫贵云 左静静 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年26卷1期 157-1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军 朱梦珂 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51卷2期 243-250页
【摘要】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处理,获得一个稳定遗传水稻幼苗高温白化复绿突变体tcd52.该突变体在高温(>24℃)条件下,二叶期叶色呈白色失绿,三叶期开始复绿,四叶期后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低温(20℃)条件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祥强 梁国华 等 《遗传学报》 2005年32卷2期 189-196页SCIMEDLINEISTICCSCDCABP
【摘要】 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所以仍然称其为sd1;而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是一个新基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东迎 刘蔼民 等 《遗传学报》 2005年32卷2期 183-188页SCIMEDLINEISTICCSCDCABP
【摘要】 Xa-25是从体细胞突变体H×-3中鉴定出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通过花药培养构建了02428(粳稻)和HX-3(籼稻)的双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包含了129个稳定株系,以我国长江流域水稻白叶枯病的代表菌株浙173对DH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万昌 王永飞 等 《遗传》 2010年32卷10期 1065-107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在水稻品种新稻18中发现了一个多分蘖植株,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多分蘖突变株,突变体ht1在整个生育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蘖数目多,是其野生型新稻18的3倍以上.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HT1.利用微卫星标记将HT1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兰 谢丙炎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04年6期 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线虫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并造成产量损失.抗线虫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是抗线虫基因工程的基础.现就几种植物中的抗线虫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进行了综述,同时针对已克隆的抗线虫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和克隆新方法进行评述,并对通过遗传途径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培民 徐春和 等 《植物学通报》 2002年19卷3期 317-321,3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胞外碳酸酐酶是藻类CCM机制和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组分,藻类从高CO2转入低CO2浓度培养时可诱导出胞外碳酸酐酶.应用金标免疫分子定位和pH调节对胞外碳酸酐酶分子定位和CO2诱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胞外碳酸酐酶主要分布于胞壁空间(细胞质膜...
【关键词】 胞外碳酸酐酶;莱茵藻,分子定位,活性诱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忠华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5年27卷5期 530-534页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1esion mimic mutant,LMM)是在无明显逆境或病原物侵染时,植物自发地形成类似病斑的一类突变体.它涉及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往往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因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忠华 《生命科学》 2005年17卷2期 183-188页ISTICCSCD
【摘要】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相互作用体系是当今植物分子病理学和抗病育种学研究领域的模式体系之一,其中抗病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及其标记辅助选择已成为该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有益的信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翠芬 李欢 等 《河南农业科学》 2013年42卷5期 92-96页
【摘要】 巨麦6号在田间表现出很好的抗叶锈性,鉴定其抗叶锈病基因对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苗期对36个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对照品种和巨麦6号接种15个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进行抗叶锈病鉴定,推导巨麦6号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以巨麦6号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