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08
- 17
- 11
- 2
- 136
- 44
- 21
- 15
- 9
- 92
- 41
- 31
- 31
- 2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秋 孔艺颖 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41卷12期 1405-1408页PKU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性强、导向性强、操作性强的三级公立医院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更好地筛选和培养人才提供工具,促进医院科技创新发展.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拟定候选评价指标清单.采用两轮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翔 张霖 等 《医学与社会》 2022年35卷7期 81-86页ISTICPKU
【摘要】 目的:构建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双创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和CIPP评价模型构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双创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两轮专家咨询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的指标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卓敏 许军 等 《中国卫生资源》 2022年25卷2期 244-24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基于价值构建创新药品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创新药品价值测评、有关部门基于价值对药品定价、遴选机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咨询法进行研究.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为90.00%,第二轮为94.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会强 杨美娟 等 《物理教师》 2023年44卷9期 25-28,33页
【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德尔菲法,研究构建了中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框架及其13项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基于SOLO分类理论开发了适用于纸笔测试的中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量表,并以命制的物理开放性试题为示例,对中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丰富和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丰 李妤 等 《上海医药》 2023年44卷19期 99-102页CA
【摘要】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指标体系存在 6点不足,建立全维度、全要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指标体系恰逢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与地方宏观政策、技术与产品、产业载体、人才等 4 个维度 27 组矛盾,可以看到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和破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胜超 甘宇慧 等 《重庆医学》 2022年51卷8期 1430-1434页MEDLINEISTICCA
【摘要】 目的 以胜任力模型理论和创造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适宜于我国医院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在相关文献和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医院创新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海波 陈双慧 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4卷6期 96-100,105页
【摘要】 创新能力是每一位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研究生用人单位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均未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认定构建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为此,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易军鹏 李欣 等 《广东化工》 2022年49卷2期 143-144,120页
【摘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三创"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三创"教育的核心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式教学体系,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哲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42卷11期 95-101页
【摘要】 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组织层面的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以及组织间层面的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和协同运筹性因素.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异质性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协同模式、政策结构体系和管理体制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