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2
- 61
- 38
- 8
- 1
- 99
- 39
- 6
- 4
- 4
- 58
- 55
- 54
- 25
- 1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孙明娜 江晓怡 等 《化学试剂》 2023年45卷4期 160-166页
【摘要】 以7-羟基香豆素为初始原料,经Duff甲酰化反应、Rap-Stoermer反应、水解反应和缩合反应得具有酰胺侧链的角型呋喃香豆素(异补骨脂素)类化合物;利用HR-MS、1 HNMR及13 CNMR确证化合物的结构;通过中通量抑酶活性测试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萍 谢晨琼 等 《中成药》 2016年38卷8期 1760-17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考察诱导子(水杨酸、茉莉酸甲酯、酵母浸出物)和前体物质(L-苯丙氨酸)对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悬浮细胞中呋喃香豆素(佛手酚、佛手柑内酯和花椒毒素)合成的影响.方法 在悬浮细胞稳定期前加入诱导子及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萌 陈建伟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年18卷6期 203-2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明党参根皮中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花椒毒酚、珊瑚菜内酯、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5种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体外活性.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胃癌细胞株MKN-45,人官颈癌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京 姜春波 等 《中成药》 2011年33卷6期 1065-106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补骨脂中总呋喃香豆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按照Box-Benhnken设计原理,以液料比、提取温度和聚酰胺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以补骨脂中总呋喃香豆素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8倍量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友健 杨玉明 等 《中成药》 2010年32卷10期 1764-177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天然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光化学作用、抗炎镇痛、抗抑郁、抗HIV及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该类成分将受到了愈来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呋喃香豆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文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年39卷8期 495-4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报告3例由中草药煎液引起的植物光皮炎.2例是由煎液外溅,1例是外用煎液所致.接触中草药煎液5~7 d内,在曝光部位的皮肤早期出现红斑.体检发现双侧小腿伸侧面(例1、2)和右颈侧及胸部(例3)有境界清楚的线状和不规则形色素沉着斑和斑片.中草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嘉 金丽 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年28卷3期 294-29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0%乙醇渗漉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寿清耀 杨荣平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17卷8期 1401-1402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补骨脂药材中总呋喃香豆素的含量.方法 补骨脂药材粉末经索氏提取2 h,过聚酰胺柱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为245 nm对补骨脂药材中的总呋喃香豆素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该方法可准确测定补骨脂药材中总呋喃香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俊甫 李军生 等 《广东农业科学》 2019年46卷2期 113-119页
【摘要】 [目的]研究5种呋喃香豆素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其潜在风险.[方法]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法(RLS)计算呋喃香豆素分子与DNA的结合饱和值(DNA BSV),通过DNA BSV反映药物分子与DNA结合能力以评价其潜在风险.[结果]大肠杆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少林 熊友健 等 《中南药学》 2011年09卷1期 45-49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是香豆素()类的6,7或7,8位与呋喃基()骈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伞形科植物中,其中很多是著名中药如白芷、前胡、当归等的主要成分;也存在于某些豆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中.常见的呋喃香豆素有补骨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