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65
- 69
- 12
- 164
- 32
- 22
- 7
- 6
- 87
- 15
- 14
- 13
- 1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何菲 吴沅皞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23卷1期 81-83页
【摘要】 卫气营血理论是温病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将疾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以此论治外感温病.因势利导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在本例验案中体现在"给邪以出路".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
【中文期刊】 沈树超 周家敏 等 《环球中医药》 2024年17卷11期 2305-2307页 ISTICCA
【摘要】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观点.消化病中的"阳道实"常因气、血、湿、痰、食、火"六郁"致病,"阴道虚"常因阳不化气或阴不敛阳出现虚寒及虚热之象;阳道实、阴道虚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
【中文期刊】 周志佳 陈兴屹 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年33卷10期 943-946页 ISTICCA
【摘要】 黄疸,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 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者指以身目、小便俱黄为主症的病症,广义者不仅包括狭义黄疸,尚包含萎黄之证. 现代医学所述黄疸即指中医学中的狭义黄疸,多因血液中胆红素产生...
【中文期刊】 王祥森 《山东中医杂志》 2010年29卷3期 149-150页 ISTIC
【摘要】 从邪气性质和所在病位、机体抗病趋势、邪气盛衰等Z方面分析张仲景对<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其所形成的具体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文期刊】 梁启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33卷5期 364-366页 ISTIC
【摘要】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药的物质、能量、时空三维及其作用于人体的运动态势等方面来认识、界定中药的性能,即将中药的功能概括为纠正人体物质、能量、时空三维方面的某种病理偏态的理化态势.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中医治疗原则是相对应的.即三维纠偏、因...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原则; 二维纠偏、因势利导、扶正祛邪;
【中文期刊】 于梦莹 王垂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30卷5期 58-59页
【摘要】 功能性腹泻总与湿有关,脾虚湿盛是主要病机.通因通用出自《内经》,用通药泻结,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辨证分为实热内结、湿热积滞、水饮内停等,根据疾病部位,因势利导,欲止先行、邪去自止,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特点.
【中文期刊】 葛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22期 243-244页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思维、新机通、新挑战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影响和冲击,也导致大学生出现了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大学政治辅导员应紧艰时代要求,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中文期刊】 武书澎 李栋梁 等 《河南中医》 2023年43卷4期 527-530页 ISTIC
【摘要】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痢疾...
【中文期刊】 薛晓坤 蔡青城 等 《四川中医》 2023年41卷11期 34-38页 ISTIC
【摘要】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
【中文期刊】 王秋月 毕岩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7期 3676-367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透",即通里透表,以汗法和下法为代表治法,是中医界治疗疾病常用的祛邪法则.文章发现,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疫过程中对人体形成了"表-膜原-里"的朴素整体结构观.而疫病初起,疫气从口鼻直入半表半里的膜原,邪气传变有走表、入里两个途径,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