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2
- 1
- 9
- 1
- 13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骆潇潇 王成成 等 《中医研究》 2025年38卷7期 21-23页
【摘要】 泄泻与便秘均为临床常见的胃肠疾病,两者症状迥异但病机相通.王树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土得木而达"理论,以肝脾失调为核心病机,采用痛泻要方异病同治.探讨"土得木而达"理论内涵,分析肝郁气滞、脾土虚弱的致病机制,阐述痛泻要方健脾柔肝、调畅气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安妮 陈可莹 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28卷4期 8-11页
【摘要】 文章基于"土得木而达"论治抑郁与胃肠疾病共病.认为肝气疏泄异常,将影响五脏功能及气血津液输布等,阐述"土不达木"能引起脾虚气滞、痰湿内阻、肝火炽盛、瘀阻胃络的动态演变过程,以疏肝健脾、化湿祛浊、清肝泻火、祛瘀活血等法治疗抑郁与胃肠疾病共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金儒 龙丹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0卷2期 196-20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土得木而达"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从"土得木而达"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脾胃失调,胆气不利,心火上炎,肾水失约.治疗当以疏肝利胆,协调脾胃升降,清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亚婕 杜丽坤 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3卷20期 2817-2822页ISTICCA
【摘要】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是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基础.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同时肝的疏泄功能也能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土得木而达"描述了肝脾协作的关系,是"肝脾理论"的体现,若肝郁则脾滞,随之而发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岩 商洪涛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30卷3期 7-9页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正常胃黏膜发展至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及早防治有利于阻断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虽在胃,却与肝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土得木而达"理论,认为木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落实到脏腑,则是肝与脾胃之间生理相系、病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瑞婷 汪龙德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7卷6期 34-37页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发生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虚湿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汪龙德主任医师在临床诊治时,注重肝脾同治,强调"治胃不疏肝,非其治也"的思想,总结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基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维 《中医药通报》 2022年21卷2期 17-19页ISTIC
【摘要】 肿瘤相关性厌食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的综合征,降低了患者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中医药治疗多从脾胃施治,而蒋益兰教授认为除从脾胃论治外,从肝论治亦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基于"土得木而达"的理论渊源,蒋教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宪贝 迟华基 《四川中医》 2018年36卷6期 35-38页ISTIC
【摘要】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历代医家对于“土得木而达”注解的不同观点,挖掘了“达”字的源流,认为应从王冰注,训“达”为“通”;其次结合对“土疏泄,苍气达”和“疏以达”的训诂与注解,认为“达”不仅可以在“木克土”规律中表述相克(乘)关系,亦可表示肝木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楷 巩子汉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6卷24期 77-79页
【摘要】 "胃痞"即 《黄帝内经》 所言之"痞满",对于胃痞的治疗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临证时辨证论治,以"土得木而达"为理论指导,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胃痞病疗效颇佳,并举临床验案以论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