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30
- 39
- 6
- 2
- 40
- 23
- 8
- 6
- 6
- 20
- 18
- 14
- 13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顾海 崔楠 等 《卫生经济研究》 2018年11期 13-15页PKU
【摘要】 远程医疗在提高偏远或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质量及可及性方面作用显著,但在实践中利用率较低.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医疗机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我国远程医疗开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建立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云静 申洪波 等 《中医药学刊》 2004年22卷12期 2221-2223页ISTICPKUCA
【摘要】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应用领域,并在充分阐释证候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探析了人工神经方法用于证候研究的可行性,最后进一步介绍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证候研究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建南 赖小平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1年3卷3期 35-39页ISTICPKUCSCD
【摘要】 作者从当代非线性科学的思想出发,尝试直接用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构中医方剂概念,提出一系列大胆的假说,并由此引出关于中药复方研究和现代中药开发的一系列独特见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艳平 侯凤贞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6年35卷3期 272-276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利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来探索高血压所致的心搏动力学变化,为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提供新思路.方法 分析了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4医院的17例原发性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琳琳 贾春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29卷4期 1-3页ISTICCA
【摘要】 以桂枝汤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复杂系统理论角度探讨桂枝汤双向调节宏观作用的微观机制的复杂性.发现桂枝汤双向调节宏观作用的微观机制涉及多层次性问题,具有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特征.结果 提示,探求方剂的物质基础时,若从复杂的方剂或中药物质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蕾 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年10卷2期 3-5页ISTICCSCDCA
【摘要】 中医证候的复杂性表明对于证候的研究不能单纯使用西医学的手段和方法,用于复杂系统和复杂现象研究的系统科学理论为证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证候的定位是整体性或亚整体性的,从系统论角度而言,是机体系统质和功能子系统异常的外在表现.证候偏重于功能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悦 《信息系统工程》 2016年2期 145-146页
【摘要】 复杂适应系统(CAS)对于解决各种具有复杂性的问题和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合作学习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本文介绍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应用于合作学习领域的意义和可行性,为现代教育教学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杭 王高伟 等 《自然杂志》 2015年6期 448-455页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表型背后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系统和定量分析成为当前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内源性网络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通过总结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构建系统核心调控网络,并利用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对网络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回顾了内...
【关键词】 内源性网络理论;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复杂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剑锋 李玉闽 《龙岩学院学报》 2006年24卷6期 27-28,31页
【摘要】 人体免疫系统具备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而免疫系统作用通过免疫应答来完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复杂系统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特征之一.概述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在免疫应答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柏林 《科学(上海)》 2004年56卷1期 3-6页
【摘要】 <篇首> 近来关于交叉科学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科学院和高等学校建立了多处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人们谈论着"一级学科"的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交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盟"甚至"融合".其实,学科交叉并非新话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