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
- 7
- 3
- 3
- 2
- 1
- 5
- 4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珍 吴韬 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4卷2期 1-4页
【摘要】 目的:探究中药溃疡油促进大鼠化疗外渗性损伤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将 80 只吡柔比星外渗性皮肤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40 只.实验组采用中药溃疡油涂抹,对照组用 0.9%氯化钠注射液涂抹,每日外敷给药 2 次,化疗外渗性皮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剑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26卷8期 56-5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对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进行临床观察和原因分析,提出化疗药物外渗防治措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肿瘤患者的损伤.方法 分析了38例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认为药物毒性因素、操作损伤血管因素、患者活动不当等是化疗药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Zhu Qi-cong 罗荣城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年12卷27期 5223-5225页ISTICPKUCA
【摘要】 背景: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多以冷敷、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为主,疗效差.几丁糖、多磺酸黏多糖有促进皮肤损伤愈合的功能.目的:观察几丁糖溶液复合多磺酸黏多糖软膏局部外涂对多西紫杉醇外渗性损伤大鼠的防治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8年18卷84期 182页
【摘要】 目的 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治疗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方法 我院1例足月新生儿在经足背静留置针输注氨基酸过程中发生输液外渗,肢体出现肿胀,针眼处可见1.0cm×1.5cm皮肤呈紫黑色,已破溃,立即拔针,皮肤损伤处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清理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苟举民 刘家辉 等 《临床军医杂志》 2009年37卷5期 903-90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5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TUVP术.结果 尿道损伤12例,膀胱穿孔6例,术中手术创面广泛出血26例,TUR综合征发生4例,闭孔神经反射13例,尿外渗8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辉 刘新福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29卷5期 38-4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芦荟凝胶对大鼠多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创面组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多柔比星外渗性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硫酸镁组和芦荟凝胶组,比较各组大鼠损伤程度及愈合率.测定各组大鼠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亚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年18卷12期 2788-2788页ISTIC
【摘要】 <篇首> 化疗药物外渗致创而溃烂是在化疗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据资料估计.化疗渗漏率为0.1%~6%[1],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疑外渗虽经常规处理,但因其对组织细胞有继续损伤作用,有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局部溃烂现象,因患者化疗后体质下降,出现创面感染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玲 刘宏 等 《全科护理》 2016年14卷19期 2047-2048页
【摘要】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新生儿最常用的一种经外周静脉输注药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新生儿自身血管细薄、弹性不佳,加上其容易哭闹、活动,给输液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药液外渗现象,若处理不好,严重的可致静脉炎、皮下组织坏死等[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立华 刘辉霞 等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12期 126-127页
【摘要】 总结了11例湿性愈合疗法治疗静脉输液外渗致组织损伤患者的处理方法,处理步骤为清洗、涂药、覆盖敷料。认为将湿性愈合理论运用在液体渗漏导致的组织损伤中,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的风险,减少液体渗漏致组织损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