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21
- 1
- 36
- 7
- 7
- 5
- 4
- 9
- 7
- 6
- 6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郑建仙 饶志娟 等 《食品科学》 2003年24卷5期 29-33页
【摘要】 蔗糖含有三个第一类羟基和五个第二类羟基,其甜度与分子上的八个羟基密切相关.使用高度亲油性氯原子,取代蔗糖分子的葡糖基和果糖基上特殊位置的羟基,可以使蔗糖甜味明显增强,这些特殊位置包括C-4、C-1'、C-4'和C-6',而C-6上的取代则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温辉梁 导师:方志杰 南京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化工(博士) 2009年
【摘要】
蔗糖是一种具有非常优异甜味特性的物质,但过量地摄入蔗糖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因此寻求替代蔗糖的甜味物质一直是食品化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基于蔗糖分子的改性以获得独特性能的蔗糖衍生物是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对两类功能性蔗糖衍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晓丹 李博 等 《现代食品》 2019年7期 107-110页
【摘要】 阿斯巴甜,作为二肽类人工甜味剂的典型代表,在食品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是分子易受温度、水和pH的影响,导致失甜,为了改进分子性能,合理探索阿斯巴甜二肽类衍生物人工甜味剂,本文利用Shallenberger-Kier学说的多点结合理论,对甜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骆亚莉 刘永琦 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年17卷4期 167-171页
【摘要】 我国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本研究充分利用其与科学研究及临床服务之间的密切关联,分析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实施思政建设的优势,并聚焦中医药文化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医学基础课程思政的途径,包括立足于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惠 魏佳明 等 《天津中医药》 2024年41卷10期 1347-1353页ISTICCA
【摘要】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病变的重要特征,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已成为防治心力衰竭的关键手段.基于病证结合、多靶点综合调控的辨治理念,中医药在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源于正邪相争,乃正虚邪实之证.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彩霞 杨苏仪 等 《四川中医》 2024年42卷8期 7-11页ISTIC
【摘要】 多重耐药菌问题不容忽视,经过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总结,李俊教授认为伏邪病因广泛,邪气潜伏是基础,正虚是根本;伏邪致病起病隐匿,缠绵难愈.伏邪潜伏、发病与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在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方面具有多个相似性.据此,李教授提出基于伏邪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黎梅 陈双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33卷2期 76-80页
【摘要】 文章分析了膜性肾病与足细胞的关系,简述了单味中药及提取物、中药复方制剂、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足细胞损伤作用机制及优势,分析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药治疗有更多的多途径、多靶点及疗效快、副用少等优点,为临床运用中药减少西药副反应或者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磊 程成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9卷2期 188-19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客观理化指标、证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曲鹏达 王海洋 等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6卷1期 77-82页ISTIC
【摘要】 配伍不仅是决定一首方剂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要素,还是研究方剂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多从以下3方面进行配伍规律的研究:①传统理论研究;②以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如整方、拆方、药对等;③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如统计学、循证医学、化学和药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玉林 赵信科 等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15卷15期 55-59页
【摘要】 中医学中的脾并不是单纯的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附加了消化和免疫等多种人体生理功能的脏器.中医理论认为脾有运化、统血、升清功能,脾主运化是其核心,是整个饮食物代谢以及营养吸收过程的中心环节,其生理功能与机体消化吸收、能量供应、水液代谢等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