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9
- 3
- 2
- 28
- 7
- 5
- 2
- 1
- 9
- 6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孙姗 王惠中 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6卷4期 244-246页ISTICPKU
【摘要】 现代起搏技术包括多部位心脏起搏,如双心房起搏、双心室起搏、三心腔起搏及四心腔起搏等,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起搏适应症,本文就现代心脏起搏技术在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海涛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26卷6期 455-456页
【摘要】 <篇首> 多部位心脏起搏(Multisite Cardiac 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效果.可用于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扩张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晓堃 傅向华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年25卷5期 561-562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双室同步起搏模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 7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每一只动物随机组合为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RA-RVA-LVPL)、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尖(RA-RV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参战 崔长琮 等 《中国循环杂志》 2002年17卷2期 127-12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比较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等5种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5例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66±6.4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分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参战 张全发 等 《心脏杂志》 2003年15卷1期 25-2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RQS宽度的变化.方法:患者15(男10,女5)例,年龄66±6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8例,三度房室阻滞(Ⅲ°AVB)7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万海 朱参战 等 《中国急救医学》 2003年23卷11期 787-789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VVI,60~80次/min)5 min,测定心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参战 张全发 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18卷5期 195-19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5例患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分别行RVA、RVOT、RV-Bi起搏(VVI,60~9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敏全 帕尔哈提 等 《新疆医学》 2002年32卷4期 8-10页
【摘要】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杉 陈启旸 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年29卷1期 31-32页ISTIC
【摘要】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QRS宽度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分别于术中行RVA、RVOT及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测定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参战 崔长琮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16卷1期 17-20页ISTIC
【摘要】 比较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和双室(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左室基底部(LVB)起搏相比较,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8例、Ⅲ度房室阻滞7例.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