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9
- 20
- 4
- 11
- 7
- 4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郑燕 李应存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2卷24期 121-123页
【摘要】 卵巢囊肿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癥瘕""积聚"等范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少腹胀满、疼痛不适,伴或不伴月经失调或带下失调等,对育龄期女性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甚至造成不孕.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医方大泻肝汤进行加减,通过疏泄肝气、调畅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佳南 鲍超群 等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37卷5期 43-45页ISTIC
【摘要】 马贵同教授师从著名脾胃病专家黄文东,精研古方,援用阴火理论,多年临床实践中以补中升阳、 辛开苦降、清泻阴火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阴火理论、UC病因病机及验案举隅浅析马教授在治疗UC上的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彩华 常玉娟 等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年33卷4期 58-61页ISTIC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系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郭光业教授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对该病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该病病程长,用药复杂,最终往往形成一个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寒热错杂、 错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为民 任喜洁 等 《吉林中医药》 2009年29卷10期 848-849页ISTIC
【摘要】 目的:验证抑木扶土法治疗大瘕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以抑木扶土为治疗大法,方药运用结肠炎奇效颗粒,观察该法治疗前、治疗后综合疗效、症状及镜下肠粘膜改善程度.结果: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6例.结论:以抑木扶土法,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立柱 《河南中医》 2008年28卷5期 22-23页ISTIC
【摘要】 <篇首> 大便排出是一种反射性动作,是在神经的支配下多器官协调进行的.里急后重作为排便时一异常症状反应,是由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受到刺激而引起,可以是炎症的原因,也可以是解剖、病理等因素所致.在古代文献中,里急后重是痢疾的一个常见症状,而现今可见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新凤 李应存 等 《新中医》 2021年53卷10期 202-204页ISTICCA
【摘要】 崩漏是妇科疑难急重病,而瘢瘕是妇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当两者合病时,病程长易复发,最不易治.李应存教授认为此病起因肝郁气滞,后期虚实夹杂,主张治疗以泻肝实脾贯穿始终,初期止血更重调血,后期气血双补兼固肾、消瘢散结,获得满意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雪 李泽庚 等 《天津中医药》 2024年41卷12期 1500-1503页ISTICCA
【摘要】 总结韩明向教授临证运用蝉蜕经验.韩明向教授将蝉蜕归属于虫类风药,因风药具有"祛风、搜络、胜湿、透窍、开玄"等特性,故韩明向教授临证常用蝉蜕随证配伍,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屡获验效.针对久咳,韩明向教授认为当首责于"风",常蝉蜕、僵蚕相须为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康意 吕杰 《中医药导报》 2022年28卷10期 132-135页ISTIC
【摘要】 消渴病肾病发生的病因与脾密切相关,脾散精功能障碍是导致消渴病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脾失健运、脾病及肾是消渴病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治疗时应重视从脾论治,重在恢复脾运.早期内热滞脾,方以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开郁清热、恢复脾运;中期脾虚痰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永强 刘先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6卷8期 165-168页ISTICCA
【摘要】 大黄因其性寒,气香味苦.入气分苦以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入血分则凉血、活血、解毒,故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因其归大肠、脾、胃、心、肝经,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少阳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