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
- 6
- 1
- 4
- 3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明阳 张文福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31卷17期 59-63页
【摘要】 目的:探讨归根守静方配合灸法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 例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归根守静方配合灸法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席崇程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1期 410-4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修心不仅是中医养生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立人、为医之根本,然而相关研究较少.笔者从"医哲互参"的视角,研究发现中医的修心理论继承儒家、道家和理学等哲学"主静"之观点,将"守静"作为修心之根本.守静之法,中庸为要,一方面避免情欲、外欲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梅晓云 《甘肃中医》 2001年14卷6期 3-5页ISTIC
【摘要】 <篇首>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道学中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观点,更是中医精神养生的主要内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焦迎娜 高峰强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年6期 152-153页
【摘要】 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的静修与老庄心理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来看,静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人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能够比较清醒的认知自我,并做出深入的反思。静修是超个人心理治疗领域通往高层精神体验的主要途径之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常初 邱明义 《河南中医》 2012年32卷10期 1319-1320页ISTIC
【摘要】 中华古老的养生文化素来是中医学界的一大亮点,最具代表的要数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德经》所蕴含的养生思想,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它为经典.《道德经》尽管没有被归类为养生系列的书,可是它蕴含的养生思想,形成了我国古老中医养生学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俊楠 王淞 等 《基层中医药》 2022年1卷2期 59-62页
【摘要】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我国,养老问题也随之异常严峻.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会影响其情志,而情志因素导致的"气郁"是引起老年疾病的重要原因,历代养生家都将"恬淡虚无""致虚守静"一直奉为调节情志的最高境界,而忽视了"各从其欲,皆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宗军 《心理学探新》 2021年41卷6期 483-489页
【摘要】 老子认为,人性是源于道的朴,具有主动性、柔弱性、复归倾向和自我意识.水性兼具人性和道性.圣人的人格是水性人格,其结构包括"食母"需要、质朴的自我意识和柔弱处世三个组成部分.在环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之下,个体通过致虚守静和以"重静"规约"轻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焦丽璞 薛芳芸 等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9年20卷3期 162-164,222页
【摘要】 道家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 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家.其主要思想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贵阴重柔、致虚守静、有无相生、是非相对等."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老子》一书中提出的,"无为而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人们常说"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正山 张其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3卷3期 1-3页ISTICCA
【摘要】 《周易》存在明显的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但比《周易》更早的《归藏易》和《连山易》皆不主扶阳.《归藏易》是黄帝易,重阴、重地道,与《周易》崇阳、重天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黄老道家主张致虚守静、清净无为、谦退守柔的思想,正与《归藏易》的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慧芳 任太全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5卷17期 23-25页
【摘要】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代表.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因循自然”的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去“为”.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以“无”的原则去“为”.近年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