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33
- 11
- 8
- 266
- 28
- 6
- 5
- 4
- 81
- 34
- 32
- 24
- 2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蓓蓓 李媛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33卷7期 69-71页
【摘要】 郑进教授是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他在临证时非常善于使用"寒热并用"法来治疗慢性胃炎.其在治疗过程中寒热并用,以平为期,注重调畅脾胃气机,善长使用理气药,久病者要加活血药,并非常注重日常的饮食养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兴 杨志宏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0卷1期 145-149页ISTICCA
【摘要】 本文通过对侯氏黑散的源流、配伍特点、方证内涵进行探析,可知此方是张仲景博采众方所得,其"寒热温凉熔于一炉,清散补泄集于一方"的组方特点体现了中医"寒热并用"的方剂配伍理论.全方具有温阳益气养血、祛风清热化痰,内外风同治之功,主治以气血亏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策 熊彦姣 等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3年43卷5期 66-71页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临床常见、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属于癌前病变,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目前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成铭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7卷1期 7-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论述了寒热并用法的源流与发展.认为寒热并用法能平调寒热,协理阴阳;温阳扶正,清化消炎;温通苦燥,治疗湿热;调理气机,调和肝脾;引火归元,引阳入阴;反佐药性,增强疗效.介绍了此法在胃肠道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湿热病证、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疑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钊 徐玉冰 等 《四川中医》 2015年33卷3期 41-42页ISTIC
【摘要】 皮肤病形成寒热错杂的病机与患者体质因素、邪正盛衰、脏腑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本文从皮肤病形成寒热错杂之证的机理出发,探索寒热并用之法治疗皮肤病,以期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志鹏 任存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23卷7期 1296-1298页ISTIC
【摘要】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军 《中医研究》 2018年31卷5期 8-10页
【摘要】 《伤寒杂病论》从多个方面给后世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从源流发展、治疗功效、规律初探、作用机制、临床运用、发微启迪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寒热药物并用法及其临床运用,指出寒热并用法已遍及临床各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霖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33卷2期 57-59页ISTIC
【摘要】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的重要治法和组方原则,归纳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引阳入阴法5个方面.逐条分析原文寒热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芳 《山东中医杂志》 2010年29卷1期 10-11页ISTIC
【摘要】 对<伤寒论>寒热并用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寒热并用的机制,在于平寒热之失衡,理气机之失序,以协阴阳之失调.提出调整阴阳,恢复平衡,使气机调畅,阴阳平秘,即为"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金花 李惠林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30卷4期 64-65页ISTIC
【摘要】 <篇首>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