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6
- 18
- 4
- 1
- 79
- 1
- 1
- 1
- 1
- 34
- 14
- 11
- 10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石舒尹 许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2卷3期 204-206,215页 ISTIC
【摘要】 [目的]研究张志聪对戊癸合化的应用.[方法]整理张志聪用戊癸合化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内容,参考《侣山堂类辩》中相关的医论、医案,分析其相应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其应用特点.[结果]张志聪对戊癸合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脏腑关系角...
【中文期刊】 周楠 张倍齐 等 《广西中医药》 2019年42卷2期 44-46页
【摘要】 《侣山堂类辨》是一本中医学术研讨的文集,是对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及其同学友生、诸门弟子等在侣山堂讲学、研讨的记述.侣山堂位于杭州胥山,由张志聪主持建造,同道医家在此进行学术研究,讲授医理,培养了大批医生,颇极一时之盛[1].《侣山堂类辨》以研...
【中文期刊】 孙震宇 黄作阵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7卷4期 10-13页
【摘要】 《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成.其“维护旧论”、“汇节分章”、“六经气化”等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中文期刊】 张卓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0卷9期 660-662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究明清时期侣山堂书院的渊源及其讲学理念,以期明晰侣山堂书院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方法]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研究方法,以“侣山堂”医家及其教学、临证、著述等为研究重点,搜集明清以来与侣山堂书院相关的各种医学资料,考究侣山堂...
【中文期刊】 鲍晓东 金莉莉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28卷4期 8-9页 ISTIC
【摘要】 清朝张志聪总结前人的成就,发挥集体的力量,深刻而又全面地注释了<黄帝内经>一书.从他的注释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不同于前人的创见.本文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借此来系统地探讨张志聪继承发展<黄帝内经>系统理论的巨大贡献.
【中文期刊】 陈延春 郑林 等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22卷3期 76-78页 ISTICCA
【摘要】 <篇首> 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版本1.1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封内首页写"钱唐张隐庵先生集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聚锦堂梓行",有黄帝内经序、宋序,目录(无篇章排号),半页9行,每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黑线,版心有<...
【中文期刊】 鲍晓东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27卷1期 70-71页 ISTIC
【摘要】 张志聪为清朝研究<内经>卓有成效的一代宗师.通过分析其对<内经>有关摄生条文的注释,阐明了其独到的医学观点,以此来展示其"集体注经"的优势所在.此外,针对其"内格"一词解释的欠妥,来指出其千虑一失的缺憾.
【中文期刊】 鲍晓东 王晓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9卷12期 72-75页 ISTICCSCDCA
【摘要】 清初张志聪所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及<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乃继张介宾<类经>之后的又一鸿篇巨著.就其特色而言,如集体注经、眉批注经、"藏头露尾"式的篇首提示和篇尾小结等;就其风格而言,如严谨的体例、广泛地举证、以经解经、以哲释医、平铺直叙等....
【中文期刊】 鲍晓东 郑东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9卷8期 68-70,封四页 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黄帝内经>距今淹远,词句艰涩,披会不易,施用更难,故古人有"寻径升岱NFDB5,求舟诣扶桑"的感慨.什么是研究<内经>的"径"和"舟"呢?诚如王冰在其<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说:"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由此可见,要...
【中文期刊】 郑林 王国辰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21卷2期 6-7页 ISTICCA
【摘要】 <篇首>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活于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年间.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张氏及其同学、门人以集注的形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