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
- 7
- 3
- 2
- 1
- 1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苗 张秀红 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37卷3期 15-17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的穴位运用规律.方法 选取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文献所载典型医案之临证埋线处方,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用穴频数、穴位归经、用穴比率、运用强度、穴均强度等计量学指标分析.结果 统计53篇文献,涉及病例1981例,共得53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芳 顾作林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36卷6期 370-3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研究方剂的归经效用,建立方剂归经量化数学模型,探索一种方剂归经定量研究的方法.方法 以药物归经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及向量理论,构建方剂“归经强度”数学模型.结果 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对“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芳 顾作林 等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43卷9期 134-139页
【摘要】 初步探讨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中方剂的“归经强度”模型和应用.根据中药归经理论,运用(量化)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四君子汤为例,给出中医方药归经量化中方剂“归经权重”和“归经强度”的计算模型.方剂归经强度模型能较准确的计算方剂的归经强度,不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芳 顾作林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年31卷6期 2360-23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太阳病常用方归经量化特点、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归经量化模型体系为支撑,应用中医方剂归经量化计算机辨析系统,对太阳病常用方进行归经量化辨析.结果:将《伤寒论》太阳病常用方按照第一归经、功效及类方分类进行归经量化研究,初步探析了《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芳 顾作林 等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1期 56-58,59页ISTIC
【摘要】 为建立中医经方量化归经计算机分析系统,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以方剂归经权重与强度模型为基础,展现研制经方分析系统的切入点与目标、原理与内涵、结构与流程及其数据输出与功能。通过对《伤寒论》常用方归经序列数据的计算实现对其归经的量化分析,逐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忠 白桦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8年15卷6期 27-29页ISTIC
【摘要】 <篇首> 1 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松河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32卷31期 74-75页
【摘要】 中药归经历史渊源,它的理论追溯到[1]《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上有“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之说,可视为归经的理论之先.到金元时期,张元素正式提出归经.指出了药物的五味对机体不同部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萍 陈永祥 等 《河南中医》 2018年38卷7期 1118-1121页ISTIC
【摘要】 豨莶草有一定毒性,且毒性强度与苍耳子相当,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安全剂量,合理用药;豨莶草性寒味苦,归肝、肾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豨莶草的临床应用形式可能与传统的归经理论相悖,即豨莶草在肝肾经之外的部位富集,并产生一定的药理学活性,如毒性、止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仕欢 邵爱娟 等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1年25卷2期 83-85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中药的替代品,或称代用品,是指与被代用药具有相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药物,即不论在单方或复方中,代用品都应该与被代用药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性质和相近的作用强度,能够反映该药传统用药经验及具有临床作用的药物[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