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6
- 6
- 35
- 2
- 16
- 14
- 12
- 6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汪超 杨云惠 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19年41卷2期 367-372页 ISTICPKUCSCD
【摘要】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PBPs)能够与性信息素分子结合,从而启动昆虫的寻偶及交配行为.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别对斜纹夜蛾3种性信息素结合蛋白SlitPBP1、SlitPBP2和S...
【中文期刊】 赵新成 阎云花 等 《昆虫学报》 2003年46卷1期 96-107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实夜蛾属Heliothis和铃夜蛾属Helicoverpa昆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主要包括雌蛾的性信息素合成和雄蛾对性信息素接收两个方面,每方面都有分子、细胞、系统水平上进行协同作用的生物过程.性信息素生物合成激活肽(PBAN)与其受体作用,...
【中文期刊】 张升祥 崔为正 等 《蚕业科学》 2009年35卷4期 776-782页
【摘要】 蛾类的性信息素信号传递是研究昆虫化学通讯的模型,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binding protein,PBP)亚家族是研究热点之一.克隆了野桑蚕PBP亚家族的3个基因,命名为pbp1、pbp2、 pbp3(GenBank登录...
【中文期刊】 贾小俭 高波 等 《昆虫学报》 2019年62卷3期 275-283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明确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 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基于甘薯蚁象成虫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蚁象成...
【中文期刊】 王菁桢 胡平 等 《应用昆虫学报》 2017年54卷1期 45-55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为了鉴定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基因并明确其在雌雄成虫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方法]本文基于光肩星天牛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blast比对得到2条PBPs...
【中文期刊】 付淑慧 张鹤 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23年45卷5期 1291-1305页 ISTICPKUCSCD
【摘要】 为探究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L.触角中高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PxylOBP33的结合能力和结合模式,本研究通过Swiss-model在线服务器对PxylOBP33同源建模,使用ProCheck、Verify-3D和ERR...
【中文期刊】 刘靖涛 王倩 等 《昆虫学报》 2022年65卷3期 261-270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触角转录组中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明确触角中高表达的豌豆蚜CSP蛋白与蚜虫报警信息素、性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的分子结合特性.[...
【中文期刊】 陈秋应 杨喜 等 《昆虫学报》 2021年64卷3期 318-326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性信息素结合蛋白CpunPBP3进行鉴定和定性分析,完善对桃蛀螟性信息素感受机制的理解.[方法]扩增、分析桃蛀螟CpunPBP3的cDNA序列,并与其他草螟科昆虫的同...
【中文期刊】 刘苏 蒋兴川 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20年42卷3期 583-592页 ISTICPKUCSCD
【摘要】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并迅速扩散到20多个省市.性诱剂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和诱杀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作用识别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高效性诱剂的研发和应用.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在鳞翅目昆虫包括草地贪夜蛾性信...
【中文期刊】 张升祥 徐世清 等 《昆虫学报》 2009年52卷8期 917-922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测的二级结构表明, 变异位点对附近区域的结构没有任何影响, 功能位点也没有变化.推测家蚕与野桑蚕之间, 这些基因功能可能没有差异, 即二者的雌雄性个体间可以相互感知、识别, 这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
【关键词】 野桑蚕; 家蚕;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