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3
- 36
- 6
- 42
- 34
- 26
- 4
- 3
- 22
- 18
- 14
- 13
- 1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叶莹莹 李伊凡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4年22卷2期 234-242页
【摘要】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 4933 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接预测抑郁,还...
【关键词】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 抑郁; 不安全依恋;
【中文期刊】 陈艳玲 张俊杰 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45卷6期 923-928页
【摘要】 目的 探求医学生情感气质在情感虐待、忽视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作用,为及早发现和干预中重度抑郁问题,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 76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童年期创伤问卷、情感气质自评量表和...
【中文期刊】 和杰 吴夏倩 等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5年38卷1期 10-14,21页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相关因素,以便早期识别NSSI风险,预防其发生.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汕头大学精神卫...
【中文期刊】 苑宁杰 宋婧杰 等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5年13卷1期 16-22页
【摘要】 目的 考察儿童期情感忽视、成人依恋、自我同情和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同情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7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
【中文期刊】 魏士琳 徐滨 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年40卷3期 357-366页
【摘要】 结合问卷调查和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单一性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与健康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关系及其脑结构基础.21名忽视组被试(仅存在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和26名对照组被试(无任何童年期创伤经历)完成了问卷和磁共振成像的测量.结果...
【中文期刊】 王慧雅 梁晓燕 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7期 10-15页
【摘要】 为探讨同伴接纳和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和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56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情感忽视量表、同伴接纳量表、安全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情感忽视、同伴接纳、安全感和社交焦虑两两之间显著相关;父母情感忽视通过两条间...
【中文期刊】 王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期 25-27页
【摘要】 目前,对儿童的情感忽视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但因其难以判定,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部分儿童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而形成了心理创伤,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往往面临更严重的情感忽视问题.情感忽视会使留守儿童出现情绪...
【中文期刊】 徐滨 金晓康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年21卷2期 245-252页
【摘要】 以伴有单发性童年期情感忽视(CEN)和无任何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大学生为对象,借助问卷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考察单发性CEN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丘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结果发现,忽视组情绪调节更困难且更少使用重评策略,丘脑和背外侧额上回的功...
【中文期刊】 杨世昌 陈雷音 等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35卷1期 47-51页 ISTIC
【摘要】 目的 研究情感忽视儿童在Stroop色词任务下行为学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探讨其抑制控制功能.方法 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被抽取的3个班级的学生接受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和儿童被忽视量表(CNS)评定,筛选出147名...
【中文期刊】 王丽萍 张雨欣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40卷10期 152-154页
【摘要】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在家庭中感受的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共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