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2
- 3
- 26
- 12
- 7
- 3
- 2
- 10
- 8
- 7
- 6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马海燕 张春之 等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7年24卷2期 231-234页ISTICPKUCSCD
【摘要】 振动性神经病一经提出就引起手臂振动病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振动性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诊断、发病机制和检查方法进行综述.为研究振动对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完善振动性神经损伤的诊断指标提供参考资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17卷1期 61-62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N)的概念,首次由加拿大的Brammer A J教授在1987年提出,这引起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因为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振动性白指(vibrat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大禹 马海燕 等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9年35卷1期 12-1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振动对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影响及其与振动性神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家兔按不同强度分组进行接振45 d后,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家兔脑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和多巴胺(dopamine,D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倩玲 杨爱初 等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23卷7期 84-84,86页
【摘要】 目的:分析打磨作业工人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 VIN)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省某市84例诊断为职业性手传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 HAVD)的打磨作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正军 彭子娟 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年12卷1期 53-54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76例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明显高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国华 包正军 《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7年19卷3期 111-112页
【摘要】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肢体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N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庆凤 杨爱初 等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年31卷4期 201-20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在振动性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磨光车间随机抽取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15名作为观察对象,应用Nicolet viking quest神经肌电图机,分别采用传统针电极、皮肤表面电极两种记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马海燕 导师:林立 张春芝 山东大学 特种医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 2007年
【摘要】 目的: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N)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突破了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finger,VWF)的局限性,已成为手臂振动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春燕 邢威 等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7年33卷3期 171-172页ISTICCA
【摘要】 振动性神经病与腕管综合征非常相似,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例曾接触局部振动职业病危害的患者临床分析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认为在进行局部振动病诊断时应注意职业接触史的调查,诊断的关键在于接触振动因素的振动强度、振动频率和接触时间,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凯 林立 等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年29卷4期 7-9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振动性神经病的各种早期表现的发生率与振动时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记录254名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的接振时间和手部症状及一般症状的发生率,并和28名同一作业环境下非接振作业工人组成的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接振组一般症状(记忆力下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