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35
- 5
- 5
- 31
- 13
- 6
- 5
- 26
- 19
- 17
- 16
- 1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曾颖 王建宁 《护理研究》 2017年31卷31期 3909-3911页ISTICPKU
【摘要】 介绍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定义,阐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标准定义,重点分析了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为管理者有效管理护理工作场所欺负提供理论依据,避免或减少护士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建设护理队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艳秋 郭闯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5卷19期 177-18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护士情绪劳动、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4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本研究采用护士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工作场所欺负行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冰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2019年4期 10-11页
【摘要】 一直以来,积极心理健康因其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各界人士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欺负行为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它与传统的欺负形式一样,都属于侵犯性行为.自尊对个体的积极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都存在这十分重要的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易利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9期 13-17页
【摘要】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从被发现后,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该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着校园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介绍,尝试运用其心理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廉富蕊 丁芳 《心理学探新》 2012年32卷2期 160-165页
【摘要】 该研究为了减少幼儿在园欺负行为,采用情境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对36名中班幼儿和39名大班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结果发现:角色扮演法和情境讨论法对减少幼儿的在园欺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角色扮演法对幼儿在园欺负行为的影响效果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2期 14-16页
【摘要】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为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林园 王凌霄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年26卷1期 118-122,128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讨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与其欺负行为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23名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21.3%的初中生卷入校园欺负行为中,其中欺负者约占1.1%,受欺负者约占16.0%,欺负/受欺负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萌 陈洪岩 等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0年27卷4期 339-34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学生对于欺负行为的内隐态度.方法 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小学版)对1 100人小学生进行调查,并抽取其中欺负事件卷入者及一部分未卷入者,进行标准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029份,共有296人(28.8%)被卷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红梅 冯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年21卷2期 81-86页
【摘要】 研究以移情和后果认知为训练内容,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教育干预手段对有欺负行为的18名儿童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干预.结果表明:综合性的教育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儿童的欺负行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